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文件 政策文件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英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大英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通知

2023-1-4 16:28|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471| 评论: 0|来自: 大英县政府办公室

摘要: {"原始ID":"dd1543a3491c419aa55b6612612cb8c9","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编号":"大府发〔2022〕18号","附件":[]}

2.策略措施  

1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在家庭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政策支持、法治保障和实践养成,宣传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革命前辈红色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家风,牢固树立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新时代家庭观,营造平等、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实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引导家庭成员自觉把家庭梦融入中国梦。促进家庭和睦、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制定出台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家庭政策。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特殊家庭救助关爱和促进家庭工作平衡等政策,形成支持实现家庭基本功能、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家庭政策体系,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建立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对家庭发展政策和影响家庭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评估,为保障家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3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推动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育幼养老等纳入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服务,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培育家庭服务市场,推进家庭服务新兴业态健康发展。鼓励公益性、专业化家庭服务网站、数据库建设。增加家庭领域专业社工的岗位设置和家庭领域的志愿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研发提供家庭公共服务产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强化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落实女方生育假、男方护理假,强化家庭照护支持,做好婴幼儿健康服务。推动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建设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健全城乡困难家庭帮扶机制,重点为经济困难、住房困难、临时遭遇困难的家庭提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退役军人家庭、留守妇女、单亲家庭、城市外来务工家庭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探索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为家庭提供就近便利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服务网络和线上平台,发展数字家庭。  

4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家庭建设工作格局。大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传承活动,努力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将建设好家庭、实施好家教、弘扬好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评价考核内容。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建立社会服务家庭、家庭反哺社会的循环机制。鼓励家庭成员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实践,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引导支持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增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专业陪伴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文明,以良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积极推荐大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省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打造大英特色家风家教品牌。  

5鼓励支持妇女在家庭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支持妇女积极发挥阻断代际贫困、阻断代际文盲方面的作用。深化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鼓励妇女带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与绿色家庭创建,提升健康素养,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推进平安家庭、无烟家庭建设。  

6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健康发展。面向家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维护家庭成员权益的法律法规,促进男女平等观念和婚姻家庭关系健康发展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倡导夫妻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加强婚姻家庭教育辅导工作,为适龄男女青年婚恋交友、组建家庭搭建平台,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一站式服务。开发婚恋教育辅导课程,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婚姻家庭咨询指导服务,促进积极健康婚恋观、和睦家庭观的养成,提高婚姻质量,促进男女平等理念在婚姻家庭关系建设中落实落地。推进移风易俗,保障各民族妇女的婚姻自由,开展婚姻家庭服务地方标准制定,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婚姻家庭服务。建立多场景婚姻登记延伸服务,培育健康文明的婚恋、婚俗、婚育文化,抵制早婚早育、婚嫁陋习、高价彩礼等现象,选树宣传婚事新办典型,引导改变生男偏好,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实施农村婚姻家庭普法行动专项计划。加强对广播电视婚恋节目、社会婚恋活动和婚恋服务的规范管理。  

7加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健全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发挥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职能部门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强化衔接联动,加强婚姻家庭纠纷监测预警,健全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有效预防纠纷矛盾升级激化,积极探索对和谐婚姻的有效促进措施。建设覆盖全县街道的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培育专职家事调解员队伍,强化社会协同参与,发挥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为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提供多元和便捷服务。推进家事审判制度改革,加强诉调对接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模式。  

8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倡导夫妻在家务劳动中分工配合,共同承担照料陪伴子女老人、教育辅导子女学业、料理家务等家庭责任,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广泛宣传家务劳动社会价值,将家务劳动分担纳入家庭文明建设、优秀家庭评选表彰。普及男女平等、家务劳动补偿权的法律法规,推进家务劳动补偿在司法案例中的实施。建立男女平等、家庭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照料、保洁、烹饪等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缩减家务劳动时间,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增效,完善家政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推广家务劳动便利化产品。督促用人单位全面落实探亲假、职工带薪休假、配偶陪产假等制度,推进实施父母带薪育儿假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实施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制度,创造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支持男女职工共同履行家庭责任。探索建立弹性工时与居家办公等家庭友好政策,鼓励、指导和推进灵活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制用人单位试点,为婴幼儿和老年人家庭照护创造便利条件。开展家庭友好型用人单位表彰评选认证。推进各类中职院校开设家政类专业和课程,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表彰奖励,促进家政服务职业技能水平提升。  

9提高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倡导养老、孝老、敬老的家庭美德,支持家庭履行赡养老人责任。倡导夫妻共同赡养双方父母,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为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督促用人单位保障赡养义务人的探亲休假权利,推动建立子女护理假制度。加大家庭养老服务支持力度,强化家庭照护培训,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加快培育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加强产业扶持,有效满足城乡老年人家庭的居家养老需求。推进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妇女居家适老化改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适老化改造工程。推进居家和村社区老服务圈建设,建立完善社区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加大各种办学体制的老年教育优质供给,组织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组建老年志愿者队伍,推动老年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落实赡养义务人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开展赡养老人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提高子女对赡养义务的知晓率,帮助老年人树立合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老年人家庭赡养的合法权益。发展银发经济,推进智慧养老,满足老年妇女生活需求。依法保障老年妇女婚姻自由和家庭财产权利。  

10增强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明确父母共同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共同参与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发展的家庭环境。开展宣传培训和咨询,开办多种形式的父母学校、父母课堂,帮助父母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提高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摒弃重智轻德等观念,掌握科学知识方法,注重言传身教,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父母共同陪伴未成年子女成长,关注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加强亲子交流,提高陪伴质量,增进亲子感情。禁止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殴打、体罚、虐待等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为留守妇女、困境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家庭教育责任落实的支持、监督和干预。  

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提高妇女的思想政治意识,促进妇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升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城乡社区、进家庭。  

3健全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评估和监管机制。  

4全面提升妇女的媒介素养,提高妇女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建设发展的能力。  

5提高妇女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妇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6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提升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降低水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  

7稳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镇公共厕所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男女厕位设置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城镇农村公共厕所品质全面提升。  

8妇女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作用得到发挥,特殊需求得到满足。  

9积极参与妇女领域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县妇女在国内、国际妇女事务中的影响力。  

2.策略措施  

1加强对妇女的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妇女,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主流媒体、城乡妇女之家等阵地作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激发妇女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引导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教育联系服务,凝聚青年女性、知识女性和新兴产业从业女性以及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女性。通过培养、评选、表彰、宣传妇女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妇女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通过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地妇女广泛交往深度交融。  

2开展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宣传教育。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纳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大力宣传新时代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宣传优秀妇女典型和性别平等优秀案例。推动各级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机关、学校、企业、城乡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让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3促进妇女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创建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成果。丰富优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妇女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妇女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将妇女参与程度和满意度纳入文明城市评选内容。引导妇女在文明单位创建中爱岗敬业,争做文明职工。促进妇女参与文明村镇创建,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发展、文明乡风培育和乡村社会治理。积极创建支持家庭和妇女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促进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持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优化我县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城乡妇女。  

4加强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培训、评估和监管。开展文化传媒工作者和传媒相关专业学生的性别平等培训,提升文化与传媒领域性别平等传播能力。加强公共文化和传媒涉及性别平等内容的监测和监管,吸纳性别专家参与相关评估,消除网络媒体、影视产品、公共出版物等中出现的歧视贬抑妇女、侮辱妇女人格尊严、物化妇女形象等不良现象,规范本地网络名人和公众账号传播行为。开展文化与传媒内容的违规行为警示记录,优化线上舆情预警和线下评估处置机制。  

5引导妇女提高媒介素养。利用妇女之家、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络课堂等开展面向妇女的媒介素养培训和指导,加强妇女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妇女对媒介信息选择、判断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提升妇女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消除性别数字鸿沟。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女生合理安全使用网络,提升网络自我保护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改善妇女尤其是基层妇女获取网络资源、学习网络技术的机会,开展争做巾帼好网民活动,推动妇女弘扬网络正能量。  

6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妇女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坚定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创建活动,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平台,依托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等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妇女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鼓励妇女引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养成绿色办公、垃圾分类、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持妇女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志愿服务。  

7持续改善妇女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加强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测,开展环境污染因素影响研究,监测分析评估环境政策、基础设施项目、生产生活学习环境等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推进城乡生活环境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广使用家用节能环保产品。  

8为城乡妇女享有安全饮水提供保障。引导妇女积极参与水源保护。推进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守护饮水安全命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妇女取水、用水提供便利。建立农村自来水质量安全定期检测、公示制度,加大县级职能部门对农村自来水质量安全检查抽查力度。  

9加强符合妇女需求的卫生厕所建设。持续推进城镇公共厕所改造,加强符合妇女使用需求的卫生公厕建设,稳步提高农村公厕投放使用覆盖率,制定统一的公厕技术规范及实施方案,自上而下统一标准、模式、规范、质量要求。推动男女厕位比例的规范化建设和达标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建设的选评标准。加强公厕维修与管护,做好公厕粪污清掏转运处理等服务,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推动旅游景区、商场、客运枢纽和服务区等公共场所建设第三卫生间。发挥妇联联系、引领、服务妇女和家庭的作用,宣传如厕文明。  

10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关切妇女特别是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困难妇女群体的特殊需求。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相关应急预案和规划中统筹考虑妇女特殊需求,优先保障女性卫生用品、孕产妇用品和重要医用物资供给。面向妇女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应对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的指导培训,引导妇女储备使用家庭必要应急物资,提高妇女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加强对有需求的妇女群体的救助服务和心理疏导。引导妇女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相关分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