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文件 政策文件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英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大英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通知

2023-1-4 16:28|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468| 评论: 0|来自: 大英县政府办公室

摘要: {"原始ID":"dd1543a3491c419aa55b6612612cb8c9","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编号":"大府发〔2022〕18号","附件":[]}

5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突出强化女干部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持续推进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女干部,促进女干部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优化女干部成长路径,注重日常培养和战略培养,为女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交流任职、多岗锻炼、实践锻炼创造条件和机会。鲜明实干导向,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注重选拔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做大做深优秀女干部蓄水池,通过人才引进、公务员和选调生招录等多种形式储备女干部,注重保持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合理比例。落实女干部选拔配备的目标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应配尽配,届中调整保障女干部参选机会平等、参选比例不降低。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保障妇女在干部录用、选拔、任用、晋升、退休等各环节不因性别受到歧视。  

6推动妇女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决策管理。培养选拔优秀女性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决策管理层。重视在卫生、教育、文化等女性集中的行业提高决策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本单位党建和群团组织建设,促进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畅通女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确保妇女在岗位晋升、职员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7推动妇女广泛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将女干部选拔配备纳入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在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采用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等方式,促进优秀妇女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搭建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平台,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与企业女职工比例相适应,支持女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女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涉及女职工权益的事项,听取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意见,依法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提高女性董事比例,发挥妇联、商会、女企业家商会等相关组织的联动作用,带动部分企业先行先试,为大英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8推动妇女有序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注重从致富女能手、经商务工女性、乡村女教师女医生、女社会工作者、女大学生村官、女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社区干部。建立村社区女性人才库,加强对入库妇女人才的跟踪考察、动态管理和培养锻炼。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采取优先推荐女性候选人、女性委员专职专选、女性成员缺位增补等措施,提高村委会成员、村委会主任中的女性比例。探索建立妇女议事会组织妇女参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修改,促进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中的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妇女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纠纷调解组织中的比例,发挥妇女在婚姻家庭等纠纷调解中的独特作用。  

9支持引导妇女参与社会组织。加强女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女性举办社会组织。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引领社会组织为广大妇女和家庭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通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妇女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提升女性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建立优秀社会组织女性从业人员人才库,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予以表彰。  

10发挥妇联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支持妇联组织履行代表妇女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强化妇联组织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在制定有关促进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以及选拔培养女干部工作中,充分听取妇联组织意见和建议。积极培养、推荐女干部和女性人才,提高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妇女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妇女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提高生育保险参保率。  

3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妇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待遇保障公平适度。  

4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妇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保率提高到95%,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5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妇女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落实相关保障待遇。  

6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困难妇女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7妇女福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重点向老年妇女、残疾妇女、贫困孕产妇等群体倾斜。  

8建立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保障老年妇女享有均等可及的基本的养老服务,对失能妇女的照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提高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  

9加强对妇女的关爱服务,重点为有困难、有需求的妇女提供帮扶。  

10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为妇女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  

2.策略措施  

1完善惠及妇女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关切和保障妇女的特殊利益和需求。持续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支持灵活就业女性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缩小社会保障的性别差距。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落实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规范级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库,加强社会保障分性别统计、信息动态监测和管理。  

2完善覆盖城乡妇女的生育保障制度。巩固提高生育保险覆盖率,完善生育保险生育医疗费用支付及生育津贴制度。妥善解决妇女在就业和领取失业金期间生育保障问题。提高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成效。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政策,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严格落实父母产假、哺乳假、育儿假等生育休假制度,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定期开展女职工生育权益保障专项督查。识别生育保障需求变化,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完善城乡居民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建立生育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生育保障水平适度发展。  

3不断提高妇女医疗保障水平。加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女职工和城乡女性居民持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满足妇女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做好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妇女医疗救助,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建立女职工医疗互助大病保险,发展宫颈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商业保险。推动完善女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消除异地就医报销水平差异,确保异地就医享有与常住人口相同的报销待遇。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全面总结补充保险运行经验,有计划地扩大参保地域和人群,惠及更多女性人群。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多档次缴费标准  

4促进妇女享有可持续多层次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推动实施全国统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包括女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及时参保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断增加妇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促进妇女依法公平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权益。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包括女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提高妇女养老保险水平。健全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优抚制度衔接政策。  

5保障女性的失业保险权益。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女职工办理失业保险,提高女职工特别是女农民工的参保率。保障符合条件的失业女职工按时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功能,支持女职工稳定就业。适时执行特殊时期失业保障政策,为包括女职工在内的劳动者提供失业保障。  

6扩大妇女工伤保险覆盖面。增强工伤保险预防工伤、保障生活、促进康复的功能,推进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新业态就业妇女纳入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督促用人单位特别是高风险行业单位依法为女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确保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7强化社会救助对生活困难妇女的兜底保障。健全分类分层、城乡统筹、梯度有序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法律实施,强化政策衔接,健全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为核心的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方面专项救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妇女应救尽救。鼓励、支持慈善组织依法依规为生活困难妇女提供救助帮扶,加大救助力度。推动建立统一的救助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救助分性别统计,精准识别救助对象。  

8更好地满足妇女群体的社会福利需求。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落实各项津贴、补贴待遇,逐步提升老年妇女福利水平。严格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标政策,解决残疾妇女的特殊生活和护理困难。加强面向残疾妇女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充分整合民政、卫生健康、医保、残联等部门资源,利用敬老院、幸福院、养老院、镇卫生院等社会福利和医疗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和其他闲置社会资源,将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入住集中照护服务机构的困难重度残疾妇女纳入机构集中照护。  

9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短板,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探索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提升农村兜底服务能力,适当拓展服务对象,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积极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邻里之间的互助性养老,促进养老机构提供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提高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水平。增强医养结合能力,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社区和家庭健康养老服务,优先为老年妇女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妇女提供门诊导医、出院随访等服务。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实现街道和有条件的镇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全县至少建1个智慧养老院或智慧养老社区、1所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  

10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失能妇女按规定纳入保障范围,妥善解决其护理保障需求。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有机衔接。探索建立相关保险、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家庭照料者提供照护培训、心理疏导等支持。探索建立失能等级评估机制,加强失能人口的分性别统计工作,精准识别失能妇女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高度重视老龄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妇女从业的培养培训工作。  

11提高对妇女的关爱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对农村地区老龄妇女的经济保障、精神保障,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摸底排查,动态更新以为单位的农村留守妇女信息台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为有需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建立健全困境妇女救助保障机制,完善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人探访关爱制度,支持社会力量重点为生活困难、残疾、重病等妇女群体提供权益保护、生产帮扶、家政和老年照护培训、家庭教育支持等关爱服务。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和家庭文明建设,在乡村治理、邻里互助、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女性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服务平台功能。  

12加强分担家务劳动的社会氛围,构建新的家务劳动认同感,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健康发展。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社会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衔接。从津贴、产假、育儿假等多方面推动建立男性家庭角色变化激励政策。建立家务劳动社会化标准评估机制,科学评估度量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提高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属性。创新家务劳动培训模式和方式,助力家务劳动走向专业化、精细化、正规化,积极为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搭建平台。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法治保障,提高社会对家务劳动的尊重,肯定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营造男性家务劳动服务队伍。建立家务劳动共享协作机制,发展社区养老、育幼、教育指导烹饪、保洁等多样化家务劳动服务,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妇女与家庭建设  

1.主要目标  

1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2建立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家庭政策体系,增强家庭功能,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3开发和提供支持家庭与妇女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建立完善支持家庭与妇女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4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5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支持妇女成为幸福安康家庭的建设者、倡导者。  

6倡导构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预防和减少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降低婚姻家庭纠纷对妇女发展的不利影响。  

7倡导和支持男女共担家务,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服务水平。  

8支持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不断提升老年妇女家庭生活质量。  

9促进父母共同承担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提高对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指导和支持水平,为未成年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相关分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