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深不细。
13.针对巡察反馈“场镇环境卫生整治不力”的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一是加大考核力度。全面梳理场镇保洁区域,划定保洁责任区15处,落实15名保洁管理员并建立台账,建立相关考核机制,督促保洁管理员落实工作职责,对考核不合格的2名保洁管理员解除劳动合同,确保场镇卫生环境整洁有序。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由综合行政执法办牵头,联合县执法局、市场监管所、卓源社区,开展商店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专项整治18次。强化执法监管,对商店占道经营行为按情况予以教育制止、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商品、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理;对于乱停乱放行为给予警告、责令驶离。共计处理160余人次,有效改善场镇秩序。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由市场监管所牵头,联合卓源社区加强对场镇各经营户开展宣传教育58场次,明确“门前五包”区域和责任,签订责任书200份,建立健全台账,建立微信互动群1个,督促商户落实责任。
14.针对巡察反馈“河长制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已整改完成。一是严格落实防治责任。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落实河长制,压实镇、村两级河长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巡河检查和“清四乱”工作,加强与大英河及古柏溪流域上、下游地区信息互通和联防联控联治,协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强化执法监管,落实环境执法“双随机”检查制度,形成长效震慑。目前查处污水直排1处、拆除畜禽养殖8户。二是加强管网日常管护。建立并完善管网日常巡查制度,安排人员对场镇段排水口进行巡查10次,发现病害管道3处,整治3处。坚决对违反规定错接、乱接雨污水管或直排污水的单位及个人进行查处和追责问责。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6次,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形成水环境共治共管的良好氛围。三是谋划流域生态建设。围绕大英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河道岸线保护等方面,分类分期全面修复流域生态。2022年,投入1.5万元,新建5处浮岛式水质净化水生植物景观;投入1.2万元,新增加增氧机9台;投入28.34万元,对大英河蓝藻进行治理;投入64万元,修建三级拦河堰150米,隔离处理农业面源污染。
15.针对巡察反馈“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一是全面排查整改。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及各村(社区)摸清村垃圾桶放置位置,调整位置不合理、摆放不规范4处(为干屏2处、幸福村1处、蓄金村1处),增补垃圾桶175个。督促村(社区)保洁员及时清理,确保垃圾入桶;对接川能环卫公司天天清运,确保垃圾不堆积。二是提高清运速度。镇综合行政执法办与川能环卫公司常态化沟通,完善垃圾清运协议,健全考核机制,将垃圾清运速度与清运费用挂钩,督促该公司优化垃圾清运路线。目前已增加1辆垃圾清运车,确保垃圾及时清运。三是提升环保意识。组建13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志愿队伍,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劝导群众不文明行为50次。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力度,分发宣传单400份,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16.针对巡察反馈“整治秸秆焚烧不力”的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一是落实惠民补贴政策。对购买秸秆还田专用机械、从事秸秆“五化”利用的企业、合作社以及实施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作业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类落实各项惠民补贴政策。二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围绕秸秆“五化”利用,构建“企业需求为基础+村级组织为纽带+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和堆肥技术、机械化服务、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三大途径,稳步提高秸秆利用率。截至2022年10月,秸秆“五化”综合利用657吨,农机粉碎还田1326亩。三是强化环保宣传引导。加大秸秆禁烧巡查力度,成立镇村巡查队伍16支,进行秸秆禁烧巡查780次,利用村规民约加强相关人员教育引导。通过村民大会、院坝会、广播会、流动宣传车等线下形式,结合微信群、QQ群、微博等线上新媒体渠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教育活动40余次,增强群众秸秆综合利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