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液氨储罐上方应设喷淋装置。 |
|
|
|||||||
|
10.制冷系统应设置监控报警系统、氨气浓度报警器、事故排风机连锁装置、紧急泄放装置等。 |
|
|
|||||||
|
12 |
特种设备 |
电瓶车、锅炉、氧气瓶、乙炔气瓶、贮液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和集油器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天车、起重机械设备等特种设备: 1.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
|
|
|||||
|
2.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
|
|
|||||||
3.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 |
|
|
||||||||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
|
|
||||||||
13 |
管线 |
1.管道应无裂纹和渗漏,管道应保持畅通,密封良好,无跑、冒、滴、漏现象。管线外保温层无结霜现象。重点应检查热氨除霜集管。 |
|
|
||||||
2.管道上的阀门应启闭灵活,关闭严密不漏。自动旁通阀、恒压阀、安全阀等均应完好,无泄漏现象。 |
|
|
||||||||
3.架空管线应有限高警示标识设置。 |
|
|
||||||||
4.管线表面应有介质名称和流向等标识设置。 |
|
|
||||||||
5.管线及设备所涂敷色漆的色标应符合规定。制冷高低压液体管,淡黄;制冷吸气管,天酞蓝;制冷高压气管、安全管、均压管,大红;放油管,黄;放空气器,乳白;油分离器,大红;冷凝器,银灰;贮液器,淡黄;气液分离器、低压循环贮液器、低压桶、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天酞蓝;集油器,黄;各种阀体,黑色;截止阀手轮,淡黄;节流阀手轮,大红。 |
|
|
||||||||
6.凡制冷管道和设备能导致冷损失的部位、能产生凝露的部位和易形成冷桥的部位,均应进行保冷。 |
|
|
||||||||
7.穿过墙体、楼板等处的保冷管道,应采取不使管道保冷结构中断的技术措施。 |
|
|
||||||||
8.液氨管线严禁通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物。 |
|
|
||||||||
9.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总泄压管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建筑物(冷库除外)的屋脊5m,并应采取防止雷击、防止雨水、杂物落入泄压管内的措施。 |
|
|
||||||||
14 |
电气系统 |
1.氨制冷机房的控制室和操作人员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并应设固定密闭观察窗。 |
|
|
||||||
2.变配电所与氨压缩机房贴邻共用的隔墙必须采用防火墙,该墙上应只穿过与配电室有关的管道、沟道,穿过部位周围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封塞。 |
||||||||||
3.变配电所的门应采用平开门并向外开启。 |
|
|
||||||||
4.氨制冷机房、变配电所和控制室之间连通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 |
||||||||||
5.穿过库房隔热层的电气线路,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
|
|
||||||||
6.低于0℃的库房内动力及照明线路,应采用适合库房温度的耐低温绝缘电缆。 |
||||||||||
7.库房内应采用防潮型照明灯具和开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