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落实营养政策。推动落实国家、省营养法规政策和营养健康政策。建立临床营养管理和营养监测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县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县级营养专家库,为营养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司法局)
2.完善营养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营养专业卫生标准以及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地方营养健康标准并开展标准跟踪评价。(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
3.加强营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疾控中心营养监测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县居民营养监测机制,制定并落实营养相关疾病的防控技术及策略。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普及微量元素、油脂、食盐适量摄入等相关健康知识。结合我县地方病、慢性病特点,加强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等能力建设。县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建立临床营养科。鼓励和支持营养与健康膳食创新平台和营养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发展改革局、县经科局、县教育体育局)
4.加大营养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专业营养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对临床医生、公卫医生和集中供餐单位配餐人员等的营养培训力度。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场所配备或聘请营养专业人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营养教育培训。(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提高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水平
1.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食物成分监测。推动落实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食物消费状况和食物成分监测。根据要求,科学设定监测点,明确监测地区和监测人群。收集人群食物消费量、营养素摄入量、体格测量和食物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与特殊疾病相关成分、有害成分等数据信息。(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体育局)
2.开展综合评价与评估工作。重视历史资料的利用,收集整理各类监测数据。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食物营养价值、膳食营养素摄入、有害物质暴露的有关评价和评估,为科学膳食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
3.加强碘营养监测与干预。持续开展人群尿碘、水碘、盐碘监测以及重点食物中的碘调查,逐步扩大监测覆盖地区和人群,掌握居民碘营养状况。实施精准补碘,确保人群碘营养总体保持适宜水平。(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商务经合局)
(三)积极开展传统食养服务
1.加强传统食养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以辨证施治、整体观、个性化理念为指导,开展针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普及食养理念和方法,提升居民食养素养。(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2.有效开展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开展养生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监测及安全性评价工作。收集、整理我县特色传统食用中药材,遴选优势品种,争取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
3.大力支持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鼓励研发宜食、宜用的中药食养产品。将现代食品加工工业与传统食养产品、配方等相结合,推动产品、配方标准化、市场化。(责任单位:县经科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生健康局)
(四)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
1.推动扩大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营养型食用农产品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水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市场监管局)
2.促进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着力发展营养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营养健康食品。构建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规范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标识,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商务经合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