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提高项目的谋划设计能力。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量大面广,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各地区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建设任务,加快确定一批弥补本地突出短板,契合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以及一批公共性平台性程度较高、惠及较多群众及市场主体的项目。综合考虑发展需求、资金保障、财务平衡及收益状况,分阶段、有步骤地滚动谋划设计不同性质的项目,成熟一批、实施一批。一方面,要着眼保障县城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加快谋划一批完善县城基本功能、满足公共需要的公益性项目,以及有一定收益,但难以商业化融资的公益性项目。另一方面,要着眼释放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科学谋划一批具备一定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准公益性项目;探索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挖掘土地潜在价值等方式,推动公益性、准公益性与其他有经济效益的建设内容合理搭配,谋划一批现金流健康的经营性项目。
三是统筹用好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各地区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设计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方式。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落实政府投资重点支持的“两新一重”建设的要求,统筹用好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财政赤字规模和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县城公益性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针对县城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设计市场化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投资机制,利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专项企业债券等予以融资支持,用好价格杠杆,理顺公共事业等价格机制,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带动民间投资参与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多措并举,强化土地支撑。各地区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分配,保障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项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注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优先用于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积极组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依规直接入市,分类推进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
四、
扎实有序做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已经印发并明确了各项任务的承担主体。落实好这项工作关键靠地方。各地区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紧制定本地区落实方案,并统筹抓好落实。
一是分区分类推进实施。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各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条件,建立分区分类推进建设的支持引导机制。优先支持东部地区经济技术较好的县城建设,率先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序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加快增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合理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提高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