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胡祖才
同志们,何立峰主任高度重视县城新型城镇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5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今天我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布置县城城镇化,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刚才规划司介绍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6个地方做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6个地方的经验可印发各地参考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县城建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计划报告也明确,要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领域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决策。从短期看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方向。从当前情况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功能过窄,产生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急需瘦身健体。而小城市其中90%是县级市和县城的发展总体滞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较弱,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加快推进县城尤其是城市群地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能强化与临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带动小城镇发展,正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
二是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工业市场,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县城在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领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但这也意味着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当前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2/3左右,若能缩小两者差距,新增投资消费的空间巨大。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形成当即有效投资,另一方面又可吸引人口、产业向县城和县域集聚,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和扩大消费,产生乘数效应。
三是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未来较长时间内,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城乡之间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也会越来越频繁。县城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正是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但当前县城建设及产业发展状况难以支撑农民就地城镇化,也难以为城市要素各项发展、城市人口各项消费提供服务保障。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又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四是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县城公共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关系着县城乃至全县域居民的民生质量。若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上学、就医、养老、医药等难以得到良好保障;若环境卫生设施不完善,县城生态环境居民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居民出行、居家等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便利满足;若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县城产业集聚难以形成,吸纳就业能力难以提升,居民收入难以提高。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也能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二、客观剖析县城城镇化存在的短板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