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增强“大美大英”发展后劲
投资和消费仍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项目拉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力提升项目工作谋划深度、储备广度、争取力度、建设速度、服务温度。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三年行动”,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常态化储备项目总投资保持在2500亿元以上。严格落实重点项目推进“红黑榜”制度,建立用工、用地、用能、建材等联动保障机制,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强化项目综合效益考评,促进项目投产达效。完善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深化清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提升产业投资占比,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拓展消费空间。健全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做强县城商贸主中心,完善提升永逸广场、商业步行街等核心商圈,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推进智慧农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城市配送、多式联运,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网红”地标,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双向提速。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创建全省服务业强县。
壮大市场主体。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制度。实施民营企业梯队培育计划,精准服务“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限上服务业经营单位30家以上。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力争税收超千万企业突破10家。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围绕主营业务和发展方向重组整合,提升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五、聚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彰显“大美大英”发展品位
高品质生活来源于城市高“颜值”和好“气质”。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践行公园中建城理念,加快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高起点优化城镇空间。健全“多规合一”城乡规划体系,坚持“东优北拓西延南控”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三区”城镇空间新格局。树立“公园城市”理念,以城市设计引领城市风貌,全力打造“花街、花道、花园、花海”,建设“四季有花赏、四季有花香”的花城,打造太吉、郪江北岸片区公园城市样板。规划建设覆盖全域的多层次公园游憩体系,完善慢行系统,拓展提升“两带三园多节点”绿地休闲场景,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升到38%以上。传承卓筒井文明,弘扬象山花锣鼓、蓬莱大乐等地方特色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共生、发展。支持隆盛镇、卓筒井镇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
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提档升级道路管网、供水排水、防洪排涝、消防安全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完成275个城镇老旧小区和15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持续整治城市背街小巷。实施县城区“缓堵保畅”工程,全面治理西转盘、郪江中路等城市堵点,加快滨江路北延线、太中路等环线道路建设,构建“一环三横四纵”路网骨架。完善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启动太吉大道延伸线等旅游道路提升工程,推进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导视系统等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商圈,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
高水平加强城市治理。加快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运行“一张网”统管。探索建立“城管义工”“百姓城管”,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管控,引导地摊经济、夜间经济规范发展,持续整治城市“六乱”。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红色物业”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鼓励“共享车位”“共享厕所”,营造主客共享的生活环境。启动新一轮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六、聚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大美大英”发展本底
建设绿色家园是我们的共同梦想。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生态。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步提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郪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坑塘纳污问题,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保郪江口国考断面持续达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深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严守“三线一单”规定,强化环境准入约束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编制实施《郪江流域生态建设与修复总体规划方案(2021—2030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健全禁渔执法监管网络,坚决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0.97%。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应急精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质量。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推广绿色建筑、环保建材,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完善绿色生产生活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光盘行动”,创建节约型机关,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七、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大美大英”发展成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