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不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设计+转化生产”等产业协作模式,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化提升创新平台,支持县创新创业智造产业孵化中心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培大育英”计划,打造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以上。实施“大英英才”工程,探索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才飞地”,加快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县镇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政务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国有企业“三级架构”改革,推进县属国企实体化转型。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二、聚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大美大英”发展支撑
产业繁荣是美好发展的根基。我们将致力做强工业、做靓文旅、做优园区,加快建设成渝主轴工业经济强县和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打造千亿绿色工业集群。全力推进四川绿色油气化工新材料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石化与天然气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循环发展。做强油气盐化工产业,支持传统石化企业“减油增化”、转型升级,开发石化延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抢抓“气大庆”建设机遇,争取新建天然气净化厂,大力引进天然气化工衍生品企业入驻,推动天然气资源向应用产业转化;鼓励盐化企业向高端食用盐、医疗保健等领域进军,延长盐卤化工产业链条。做大化学新材料产业,培大扶强龙头企业,定向招引优质企业,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引进吗啉、乙二醇、丙烯酸等化工产品生产线,加快形成百亿级环氧乙烷产业园。做优汽车零配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建设西南(大英)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汽配行业重点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数控机床等关联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