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10月19日,杭州市卫生局官方微信号发布两篇关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提醒文章。文章称,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以儿童为主。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10月23日,红星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大儿院)湖滨院区。导诊台人员称,关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在呼吸内科或内科夜间门诊挂号。当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官方挂号平台显示,该院区呼吸内科、发热门诊均已无号,次日有号。
在院区空地,不少家长陪伴着正在输液的孩子。周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自己的孩子正就读小学一年级,发热一周,目前已经退烧。周女士说:“最开始就是一天咳几声,大概三天后,开始发热,我们带她来医院,拍片子发现是肺炎,不过当时支原体相关检测是阴性,医生说可能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检测出阳性,期间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基本上每天过来输液,也可以取药在社区输液。”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医院二楼、三楼均设有输液室,每层楼约有三十个输液点,基本满员,三楼领药处仍有不少家长排队。 另一位家长何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自己的孩子三岁,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数天,此前在另一家医院治疗,近日转到浙大儿院,已经退烧一天,仍在输液。“孩子第一天就发烧了,现在还有咳嗽。之前疗效不明显所以转院。孩子没有上幼儿园,不清楚是怎么感染上的。” 傍晚六点半,仍然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浙大儿院。家长周先生说,由于孩子咳嗽、发热,怀疑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便带孩子来看病,“我们跑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提到咳嗽发热,医生询问有没有拉肚子等症状,都建议我们转到浙大儿院来看。现在就是拍了片子、做了血常规,等结果。孩子是班里第一个出现症状的人。” 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医院放射科,走廊座位上坐满了等待抽血或拍片的孩子和家长。记者在签到机上看到一张遗留的排号单,其显示,截至当日18:31,该院当天普放(普通放射检查)已排到364号。 据潮新闻报道,10月20日,浙大儿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大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副主任王颖硕称,“目前医院接诊的发热患儿中,大约有10%~20%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为何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明显增多?王颖硕主任表示,可能与“免疫债”的偿还有关。“过去几年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学校和社会实行严格的防护措施,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人数显著减少,使得目前儿童群体处于普遍易感状态,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免疫债’。再加上今年气候到现在为止还比较热,为肺炎支原体传播创造了适宜的条件,所以今年呈现出感染基数大、流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点。到目前来看,还没有看到明显变少的趋势。但是与以前的流行高峰相比(如2019年)并没有出现特别的升高情况。” 10月25日,四川疾控发布提醒: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关于支原体肺炎,这些事要知道! 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微米至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周至3周。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年至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
该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应尽快带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发憋、喘不过气的症状,家长可以用力拍其后背,清理气道,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容易与流感 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 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否为支原体肺炎,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
除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判断之外,家长还可以观察患儿的咳嗽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甚至影响到吃饭和睡眠。 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关键是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
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勤通风等,必要时戴好口罩。秋冬季室内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这类肺炎可能会带来黏液栓堵住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
通过拍背排痰、药物祛痰、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遗留肺结构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 来源:四川疾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