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寻路——让理想之花在乡村绽放

大英新闻 发表于 2025-7-8 18:14:07|来自:四川遂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英融媒体(记者 刘海军  刘晓龙)【记者 刘晓龙:今天我们来到了得鱼沟村,带您走近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第一书记——郑瀚林。他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是百姓生活的贴心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像郑书记这样的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破解难题的生动实践。今天,我们就从得鱼沟村的变化,看基层干部如何当好政策落地的“翻译官”、乡村发展的“施工者”。】

2021年,大英县选派141名驻村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受组织选派,郑林成为驻村工作队伍中的一员。对他而言,担任大英县玉峰镇得鱼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驻村后,郑林立即虚心请教上一届驻村工作队员及村“两委”干部,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村情民意。白天入户走访,把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笔记本上,晚上整理及回忆当天走访情况,并牢牢记在心里。他用3周时间终于遍访全村的脱贫户及监测户,熟悉了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同时,还通过开展村情民意调研,为今后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玉峰镇得鱼沟村第一书记 郑林:刚到村时,村‘两委’告诉我,全村有 350 亩撂荒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是最大的难题。村民们要么觉得‘种地不赚钱’,要么担心‘种了卖不出去’—— 这正是我要破解的第一个‘卡脖子’问题。”】

大小问题层出不穷,通常一个问题才刚解决不久,另外一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于是,郑林开始进入“充电模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第一书记应该如何抓好基层党建的专业知识。同时,他还积极向其他优秀的第一书记请教。

强化政治引领,把党委和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传达给村民,推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除了自己学,郑林还带动村上党员、村民一起学。他按照“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邀请致富带头人和农技专家走进田间院坝,以通俗的内容和接地气的方式讲理论、说政策、提技术,让农户们“有空听、听得懂、愿意听、能实践”。

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盼、我有所帮。群众反映用水难问题,郑林便积极向发展改革局争取资金,解决水泵、电线等物资,同时升级改造水渠,修建山坪塘,不仅有力保障村民的饮水问题,还保障农用耕地及时灌溉;道路出行不便,郑翰林便带领村“两委”先后实施路灯增补亮化,道路拓宽、硬化工程;不熟悉政策,郑翰林便和村“两委”一起帮助村民代办养老年审认证、学生作业打印、残疾证办理、医疗保险、养老报销代缴……四年来,得鱼沟村先后完成社路灯亮化,道路扩宽,入户路、山坪塘、集体仓库修建,水渠、路面维修,鱼米之乡农田排灌建设等项目,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 村民旷天芬:我二二年回来的,那个时候不认识,后面我就认识他了,他在我们村上工作认真,他喜欢走访群众家里面,又喜欢帮助人,我觉得他工作做到了的,环境打造搞得好,修路也搞得好。】

得鱼沟村四面环山,土壤土层厚,且位于水库下游、傍水能力强。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郑林和村两委商量出继续推广大豆-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将村中350亩撂荒地复耕后间种大豆玉米以及油菜,同时带动了全村对撂荒地的复耕复种,让“荒地”变“良田”。2024年,村集体种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60亩,油菜180亩,集体经济收入达41.08万元。2023年10月得鱼沟村开始建设“鱼米之乡”稻渔轮作基地,总面积1000余亩,引进大英县虾语稻甜养殖技术公司承包经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积极推进下,基地生产已逐步走向正轨。

【 村民 许超英:开始,许多人都不接受,这个觉得玉米的行间距太窄了,玉米和黄豆种起了不得行,经过实际种植之后,大家又觉得这个办法可以,现在呢他们都喜欢种了,他们自觉都开始种了。 】  

2023年,第一书记任期满后,郑林又主动申请继续驻村留任,接着打乡村振兴战役,在新的驻村路和岗位上全力以赴,以汗为墨,用行动执笔,奋力书写驻村答卷,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 主题

    1864
  • 回复

    1863
  • 积分

    5843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