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金元镇的曹杨,我想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工作实践,分享几点关于乡镇工作的认识体会。 一是解码乡镇,基层治理的根基所在。在我看来,乡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后一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上连党心、下贴民心。镇党委是身边的组织,镇政府是家门口的政府,肩负着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地位重要、作用关键。而乡镇干部,则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一个乡镇如果有一支好的队伍,发展就有希望、群众就有盼头、平安就有保障,也就是常说的“乡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 二是扎根乡镇,根系培育的共生之策。我们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小姑娘、小伙子一直在乡镇工作,很能吃苦。”具备吃苦精神很重要,但吃苦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价值在于践行群众路线夯实执政根基,因为乡镇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比如:组织工作架起党建引领的“连心桥”,农业工作耕耘乡村振兴的“希望田”,宣传工作播撒文明新风的“金种子”。这些具体的事务,件件都承载着夯实执政根基的千钧重担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殷殷嘱托。所以来到乡镇,是为了更直接地、广泛地、深入地与群众接触,学习依法办事与乡情伦理的平衡,感悟政策导向与群众意愿的融合,修炼民主协商与集中决策的统筹,如果只把乡镇工作经历异化为“镀金履历”的过场,就难以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哲学。 三是耕耘乡镇,为民服务的实践之道。在乡镇,最迫切的是发展,唯恐在政策上、资金上、机遇上慢人一步,耽误了发展,愧对组织、愧对群众。最焦虑的是稳定,一下大雨怕洪涝、一出太阳怕山火,半夜躺下怕电话,要解决“鸡毛蒜皮”,更要防止“惊天动地”。最担心的是问责,大事错不得、小事丢不得、急事等不得、难事推不得,客观来讲,不容易,有压力。但是乡镇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压力在表,根源在里;问题在民,破局在己,越是压力交织,越需要回归群众工作本源,把发展焦虑转化为调研深度、把稳定压力凝聚为解题准度、把问责担忧升华为共治力度,在“三个善于”的思考中破难题、寻出路。要善于识民情。群众工作如绣花,要理顺线头又要把控整体纹样。人少时说的出张三李四的难处,看民生细节,人多时抓的准群体的急难愁盼,看趋势脉络,要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螺旋式上升,才能真正把群众心声转化为政策语言。要善于解民忧。群众诉求如溪流,要顺其势更要导其向。急症慢病分开治,趋势偶发区别看,要算清民生账本,哪些事能立竿见影,哪些需长远谋划,哪些该重点保障,哪些可逐步改善,政策天平始终要向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倾斜,在轻重缓急中找准最大公约数。要善于聚民心。基层治理如同织网,要经纬分明又要众人拉纤。最怕干部闷头干,群众叉手看,更怕事情办成了,人心却散了,要在组织动员中实现角色的动态转换,让群众从政策受益者转为建设主人翁,解当下难题更育长远动能。 数过多少回田坎裂缝的宽度,才能找准修渠的尺寸;听过多少声院坝开会的叹气,才能明白政策的温度;熬过多少个应急处突的夜晚,才能懂得平安的分量。乡镇这片土地教会我:真正的成绩不在报表中、不在材料里,而在群众发自内心的口碑与历史沉淀的评价里,希望我们都能用真心在土地上写下“脚踏实地,服务群众”的朴素注脚。不知不觉,在大英工作已有几年时光,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扎根乡镇、脚踏实地、服务群众,先后在蓬莱镇、卓筒井镇、回马镇、金元镇学习锻炼。回顾这每一份收获、每一份成长,都是组织给予的机会和平台,都要感谢组织的信任与培养。而我的成长经历,也只是大英县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良好环境的一个小小缩影,我将继续勇挑重担,继续扎根大英、服务大英,不负组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