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周波,2023年7月从南京大学毕业,任职于大英县委办公室,目前担任回马镇山河村驻村工作队员及主任助理。能够作为年轻干部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已在基层履职一年半时间的选调生,我很忐忑,这一年半的时间是否能真正读懂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也时常思考:青年干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我想用三个问题分享我的一些感悟。 第一问:青年该有什么样的成长姿态? 青春最怕迷失方向。初到山河村,我曾困惑于“硕士学历为何要来管家长里短”,驻村后才发现,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记得第一次组织村民大会时,精心准备的幻灯片、文稿无人问津,反倒是村书记用几句方言就能轻松调动全场。这让我明白,青年成长需要“向下扎根”的姿态。因此一年半的时间,我累计行驶了三万多公里,两本工作日志记录着在田间地头学农事,在农家院落听民声的点滴。现在的我,能知晓庄稼是何物,会与群众说方言土话,更理解了“群众满意才是最高标准”的深刻含义。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这种扎根泥土的成长,比任何方式都更能贴近人民,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人踏实。我们越想飞得高、走得远,越应该在基层扎深根,把基础搞扎实,加倍珍惜在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要在“悬浮”时代做“下沉”的个体,锻造“能吃苦”的好作风,努力长成青年该有的姿态。 第二问:青年该有什么样的担当作为? 基层是青年干部最好的练兵场。在村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入户走访、信息采集、政策宣讲,将17名村民纳入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为4名学生申领了雨露计划补助,70名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了务工交通补贴;也经历了上山逮鸡、下地挖笋、进城摆摊,累计帮助村集体销售乌鸡500余只、牛肉4000余斤、雷竹笋近50000斤,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突破40万元。这些教会了我:真正的年轻无关容颜,而是敢于把“不可能”变成“试一试”;真正的成绩不是朋友圈的光鲜亮丽,而是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年轻干部,要有“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的担当精神,无论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或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都要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发挥出青年的冲劲和闯劲。“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要心怀大局,自觉把个人成长与大英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个人所学所长服务全县大局,在主动融入推动大英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锤炼“敢担当”的好品格。 第三问:青年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青年的价值追求,就像深扎泥土的雷竹笋根与破土而出的笋尖般共生共长,既在躬身实践中触摸土地的温度,又在仰望星空时锚定理想的高度。真正的理想从不在“云端”,当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医疗报销时,当为特困户修好家里电路时,当看到产业帮扶获得收益时,就能深刻体会到: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留下了什么。乡村振兴需要接着干,我们这代青年,就是要做薪火相传的“接力者”,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如今,“躺平”“内卷”等现象在青年群体中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仰缺失。我们要筑牢“有理想”的好根基,弘扬“肯奋斗”的好传统,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理论中汲取养分,始终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对标先进典型,修炼精神定力,塑造青年阳光性格、正面人格。 一年半的基层工作教会我,做工作要像种庄稼一样,春耕时不辞辛苦,秋收时自有答案。今后,我会继续带着这份领悟前行,投身一线、磨砺本领,为推动大英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年力量。一是把准舵。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同时,深入基层一线,多调查、干实事、求实效,切实把大英“发展所需”化为“行之所向”。二是做透事。以“绣花”功夫精益求精,深研业务、强化技能,从小事做起,服务好一位群众、写好一篇材料、宣传好一项政策,磨炼务实作风。三是走好路。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拒绝一顿饭局、拒收一份礼品做起,守住小节,系好“第一粒扣子”,自觉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健康情趣、端正人生追求。 最后,以一句话结束,并与大家共勉,“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