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英中学生物组教研组长苏茂媚。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日子里,我想结合生物教学工作的实践,以及去年参与首批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的宝贵经历,谈谈青年干部如何在时代浪潮中践行五四精神,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以“探究精神”深耕专业领域,做学习型青年 生物学科的本质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作为教研组长,我带领团队构建了“问题链驱动”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融入课堂。例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通过数据分析理解科学本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干部应如科学家般保持好奇心,以“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常态。 去年,我有幸成为首批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对象,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跟随唐智松教授研修。期间系统学习了《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前沿课程,参与项目式教学实践。在理科领军计划培训班中,掌握了ChatGPT辅助教学和申报教学成果奖的创新技能。这段经历让我站在教育改革前沿,将“双城”智慧融入教研实践,为大英教育注入新动能。 二、以“生态意识”践行责任担当,做服务型青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课题。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微生态调查”,记录物种变化,制作生态地图。当学生发现因硬化地面导致蚯蚓数量减少时,自发撰写提案建议增加透水砖区域。这让我意识到,青年干部应像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既要扎根岗位深耕,更要主动作为,用创新思维破解教育难题,为教育生态注入活力。在渝期间,我主动对接重庆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员,参加高三教学研讨会,对比两地复习策略。发现重庆同仁更侧重核心素养培育后,我们优化校本课程体系,新增“生物建模”“实验设计”模块,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关键能力。这种跨区域交流让我深刻体悟:教育协作恰似生态共生,互通有无方能共荣共生。 三、以“进化理论”指引成长方向,做进取型青年 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发展。面对“双减”挑战,我们重构作业体系,设计“项目式长作业”,如“家庭阳台生态系统构建”,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项改革使作业投诉率下降68%,学生创新作品获市级奖项。这启示我们,青年干部要敢于突破舒适区,在变革中实现自我进化,以“硬核”成果回应时代需求。在巴蜀科学城中学参访时,该校“生物与生活”创新课程让我眼前一亮。返校后,我们开发“泡菜制作中的微生物学”“生态瓶设计”等实践项目,让生物知识走出课本。当学生捧着自制泡菜邀请我品尝时,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创新需要勇气,更需俯身贴近学生需求。 四、以“免疫机制”守护初心使命,做清廉型青年 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有害物质,这恰似青年干部应有的自律意识。在课题经费管理中,我们建立“阳光台账”,每笔支出都经组内公示,确保科研廉洁。这种透明机制不仅守护了学术净土,更让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青年干部当以此为鉴,常怀“免疫之心”,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用清廉底色绘就人生底色。在西南大学研修期间,导师唐智松教授反复强调:“做学问如做人,需守住学术底线。”我谨记教诲,在课题申报中坚持原创,拒绝数据造假。这种学术诚信的坚守,让我在教育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各位同仁,生物界的“共生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群体中才能更好成长。川渝互派培养让我深刻体悟:教育发展需要打破地域壁垒,青年成长需要更广阔的平台。让我们以五四精神为帆,以专业能力为桨,在教育事业这片蔚蓝海域中,乘风破浪,共同书写大英教育的璀璨篇章! 最后,请允许我以生物人的浪漫表达决心:愿做教育生态中的“固氮菌”,默默耕耘,将青春化作滋养学子的养分;更愿成为“先锋酶”,催化改革,让大英教育永远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