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融媒体(记者 王力 曾琳 吕东旭)在象山镇文龙村的阡陌间,38岁的胡可蕊正骑着她的小摩托准备开始她今天的劳作。这个“80后”的新农人用六年时间将300余亩荒芜之地改造成了生机盎然的“希望田野”、凭借直播带货的新模式为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以现代农业技术为引领助力村民实现了收入的显著提升。胡可蕊不仅书写着80后新农人的创业传奇,更创新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时代命题。
2006年,高中毕业后的胡可蕊带着对城市的向往外出闯荡,开过花店、经营过服装店。然而,2019年儿子的一次生病,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生。当时,父亲独自在家喂猪种地,既要照顾生病的孙子,又要操持农活,疲惫不堪。 【胡可蕊:我觉得我的家人和土地都需要我回来,所以我就选择了回来。】 当她提出要返乡务农时,作为农民的父亲坚决反对。 【胡可蕊父亲:说内心话,当初她要回来的时候,我是不太支持的。做农民这块是比较累、比较苦,我就做了一辈子农民。她毕竟人还年轻,说实话在外面去打点工都比在屋头更强。】 无论父亲怎么劝说,那时的胡可蕊心意已决。处理好手上的事情,胡可蕊踏上了归家路,从此一头扎进了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初涉农业,胡可蕊连锄头都不会拿。她开始承包35亩土地试水,白天跟着老农用锄头翻地,晚上捧着农业书籍苦读。 【胡可蕊:手机里全是农业知识视频,连做梦都在想该哪门种地,哪门才能提高产量。】 一路摸爬滚打,一路质疑不断。胡可蕊凭借着不服输的性子,探出了一条“路子”。2022年,她注册成立大英县可蕊家庭农场, 【村民 林俊:她一个小妹崽啊,都觉得她不得行,其实她把农场都搞起来了,还整得可以。】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标兵”。2023年,农场成立的第二年,胡可蕊觉得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了。于是,她前往四川农业大学学习了农业技术,引入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实现耕地、收割全程机械化,播种、施肥半机械化作业。同年,胡可蕊便获评县级示范户,2024年更被聘为全县首批特邀农技员,带着村民学习机械化种植、智慧农业管理。如今,她的农场粮食总产达128.93吨,小麦、玉米、大豆轮作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升30%。 【胡可蕊:这是我们的玉米收割机收割的割台,我们那边仓房还有我们的小麦播种机,我们的玉米播种机,还有我们的无人机。有了这些机械设备对我们种地来说就更加省时、省工了。】。 直播助农,为农产品插上“云端翅膀”。2024年,胡可蕊敏锐捕捉到电商机遇,于是她前往成都、湖南学习直播带货。 【胡可蕊:我刚开始做直播的时候,手脚都不知道纳闷放,都在抖、每天有时间就对到那个镜子不停练,走到土头都在叽叽呱、叽叽呱,都在学、都在练。】 但凭借真诚的讲解和优质的农产品,首场直播销售额破万元,当地滞销的土鸡蛋、菜籽油、粉条、花生等特色产品成了“爆款”。如今,她的直播间粉丝超5000人,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加入电商销售链,彻底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村民 朱素芳:还是可以,以前想都没想到这些通过网络还可以给我们卖这些农副产品。这下子我还在她这个厂头上班,一年还是可以收入个两、三万块钱,这下子还能照顾家里头还能上点班挣点钱,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民朱素芳的工资单折射出农场的双向治愈——胡可蕊的农场流转了5个村庄的撂荒地,既盘活外出务工家庭撂荒地,又让40余名留守人员实现灶头到地头的就业。长期务工的村民年均增收0.8万元,短期用工者也能赚3000余元。 从承包35亩试水到“托管”五个村庄,从传统镐锄到智能农机,从田间课堂到云端市场,胡可蕊用六年时光浇筑出新农人的立体画像。 【胡可蕊:脚下踩着泥巴,心里装着梦想,我觉得这就是新时代农民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