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力“三个环节”,确保巩固成果“招招实”。始终把防止返贫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的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返贫“底线”。一是常态抓好动态监测。坚持“早预警、早干预、早帮扶”要求,统筹用好风险排查员、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3支队伍,综合运用自主申报、日常摸排、部门推送、关联监测4种途径。1-10月,累计推送风险信息18500余条,受理群众自主申报14次,收集各界共享信息25条,按程序纳入监测对象420户887人,有力实现困难群众“应纳尽纳”。二是全力抓好集中排查。精心组织2932人次对9镇1街道162个行政村153667户446595人进行两轮全覆盖大排查,研判确定11类重点人员32645户,根据研判情况再次重点入户核查,综合分析存在返贫风险农户268户571人,录入核准修改信息20274条,督促整改问题420个。三是及时抓好风险消除。按照“管用够用”原则,对单一风险落实单项帮扶,对复杂风险实施综合帮扶。全年推进农村危房改造920户,落实教育、医疗救助13137人、4556人,脱贫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风险隐患全面消除。实施“短平快”奖补等产业帮扶措施4项,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公益性岗位等就业帮扶政策5项,投入159万元购买“防贫保”“惠遂保”,新纳入社会保障兜底260人。截至目前,全县323户678名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暂未消除风险的433户934人已全部落实监测帮扶措施。
三、着眼“三大提升”,确保拓展成效“时时新”。坚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持续用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治理水平。一是持续提升群众收入。紧扣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返乡创业、家政服务、电子园丁等各类培训班38期次1152人,与宁波市镇海区、象山县等就业管理中心开展劳务合作,今年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11225人,较2021年增长1.46%。总结推广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经验,2021年10月—2022年9月,全县16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774.41万元,村平达10.56万元,同比增长123.11 %。2022年全县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1823元以上,增速达16.85%,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速18.77%以上。二是稳步提升乡村颜值。围绕发展亟需、群众亟盼,系统梳理乡村建设行动2022年度项目清单,统筹涉农项目和资金,新改扩建产业道路46.57公里、末端渠系17.92公里,完成提灌站抢修204座,改造提升户厕1.27万户, 建设镇村生活分类收集设施1700余个,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全面提升治理水平。积极探索“院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乡贤示范、群众参与”治理体系,经验做法入选省委组织部优秀案例。落实村(居)监委“十有”“六步”规范,推行“三色”清单工作法,构建“1234”小微权力治理机制,基层权力运行步入正轨。全覆盖成立红白理事会206个,按照“四有”要求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