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动态 公示公告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转发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通知

2021-12-27 09:07|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19| 评论: 0|来自: 大英县政府门户网

摘要: {"原始ID":"5c61389488774f79a6d3d9e115986b8b","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发布者":"大英县政府门户网","附件":[]}

(六)有序开发多类型清洁能源。瞄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领域,前瞻布局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着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构建多能并举、协同发力的能源供给体系。积极发展氢能产业,统筹推进氢能安全生产和“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开展氢能运营试点示范,丰富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绿氢之都”、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合理利用林草、秸秆、垃圾等开发生物质能,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

 

三、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支撑产业

 

(七)大力发展晶硅光伏产业。发挥晶硅制造先发优势,着力健全产业链条,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推动成(都)乐(山)眉(山)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乐山“中国绿色硅谷”。加快晶硅光伏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关键环节技术更新,持续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提高晶硅光伏发电效率。推进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配套成链发展,形成上中下游适配协调的产业集群。推进薄膜光伏产业创新发展。

 

(八)持续做强能源装备产业。把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柱,依托“国字头”能源装备龙头企业,突出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拓展全球化、运维服务一体化,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以成都为引领的光伏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德阳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聚焦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推进发电机组、输变电设备、储能设施、热泵等能源装备发展。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开采高端成套装备、输配送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推进氢能装备发展,建设自贡氢能装备制造先行区。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工程,支持成都、自贡、内江、南充、资阳等地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清洁能源装备研发、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咨询评估等服务体系。

 

(九)构建多元协同储能体系。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经济优势,统筹布局电源、电网、用户侧储能设施,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结合水利工程水资源再利用,在电力负荷中心和新能源集中送出地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支持列入规划的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启动建设。推进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研发应用,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开展光热储能和氢储能等示范应用。实施“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多元储能融合发展,加快储能规模化应用。

 

(十)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支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四川电网主网架提档升级,形成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完善电力输送通道,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电网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阿坝至成都东特高压交流电网,研究论证西北—四川第二通道。优化天然气管网,增强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和输配气能力,实施“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泸县页岩气等干线管道工程,推进末端区域供气管网建设。支持建设微电网、智能电网,发展“5G+数字电网”“5G+智能燃气管网”,促进清洁能源科学调配和智能化运用。

 

四、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

 

(十一)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锂电材料产业,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材料产业基地。统筹锂矿资源供给,科学有序推进川西北锂辉石矿高效综合利用,加快川东北锂钾资源勘探开发,增强锂矿资源安全保供能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选择符合条件的地方合理布局,促进锂电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做强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加快补齐隔膜、电解液等薄弱环节,实现锂电主辅材料产业均衡协调绿色发展。支持遂宁加快建设“锂电之都”。支持阿坝、甘孜依托“飞地园区”合作开展锂资源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围绕行业领军企业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宜宾“动力电池之都”。依托重大项目投运生产带动配套项目对接落地,培育拳头产品,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实现供全国、销全球。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快重点领域电动化进程,扩大动力电池应用。实施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监管体系。稳步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前瞻谋划新型电池产业发展。

 

(十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水平,推动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支持传统燃油车企转型,形成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能源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加强与重庆联动协同,布局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系统,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构建成渝“电走廊”。发展氢燃料汽车,构建成渝“氢走廊”。推动新能源汽车网联赋能和单车智能协同发展,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构建成渝“智行走廊”。

 

(十三)推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芯屏端软智网存”生态圈,培育全国大数据产业重要增长极。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推动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德阳天府数谷产业园、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绿色发展,培育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优化区域数据中心布局,科学有序建设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完善成都超算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和成都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数据算力中心。推进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水平。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深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共建川渝国际数据门户,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研究组建数字四川集团。加快推进大数据发展地方立法,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十四)深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做精钒产业,做强钛产业,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开展钒钛磁铁矿高效综合利用示范,科学确定钒钛产业技术路线及产品研发方向,提质发展特种钢铁材料,推进绿色低碳短流程炼钢,着力用好伴生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钒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开发钒钛高端制品、功能材料、特色零部件等。支持乐山、内江等地含钒材料产业发展。优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用能结构,开展氢冶金先行先试,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统筹推进稀土、石墨、玄武岩等资源开发利用。

 

发展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以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为导向,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五、强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

 

(十五)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高端创新资源,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加快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协同攻关。围绕天然气(页岩气)、光伏、清洁能源装备、动力电池、钒钛、氢能等领域,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加强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强化与全球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协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

 

(十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坚持发展所需与创新所能相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制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实施深层页岩气、海相锂钾资源开采技术攻关。加强锂电、晶硅、钒钛、稀土、碲铋、石墨等新材料基础研究。加强动力电池、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十七)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氢燃料汽车、钒电池、微电网、多能耦合、碳捕集与封存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发布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示范。推进广元铝基材料产业基地绿色转型升级。开展先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强化产业专利导航和维权援助,完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全链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建强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十八)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和覆盖性。构建全省清洁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发挥数字化系统对能源供需端的支撑作用,提升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增强消纳清洁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推进国产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电站、智慧气田、智慧矿山、智慧园区、智慧工厂。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争取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

 

六、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十九)引导重点区域集中布局。以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适度集中、集聚发展。突出成都极核带动作用,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布局发展锂电材料、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产业。着眼推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天然气(页岩气)绿色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立足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重点布局钒钛等先进材料和水风光氢储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重点布局水风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坚持全省一盘棋,分产业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富集地、产业集聚地、技术研发地协同共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二十)推动特色园区集约发展。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清洁能源装备、锂电材料、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新能源汽车、天然气(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规范开展扩区调位,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和企业能效碳排放绩效评价,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推进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碳中和企业试点示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共建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特色的“飞地园区”。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