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的卓筒井,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的重大发明。它利用碓架子套铁质圜刃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盐井,这个传承千年的技艺,是人类发明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 卓筒井具有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唯一性使得它一经发现,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走近科学”、“探索发现”、“北纬 30 度中国行”、“走遍中国”等栏目,都对卓筒井进行了专题报道。 而卓筒井更是在宋代苏东坡著《蜀盐说》、文同著《丹渊集》、沈括著《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等古籍均有记载。它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卓筒井工艺流程的传承特点 卓筒井技艺自唐宋活态传承至今,可见其地面设施完备,维护人员自然世袭,代代相传。卓筒井生产制盐工具众多,各具特色。 近年来,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卓筒井的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卓筒井大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卓筒井保护开发利用。现已对卓筒井核心保护区文物进行了整体修缮,对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对以前废弃的十余处灶房和数百口老井进行发掘和恢复。 大英县为保护好卓筒井,从不同方向入手—— 一是做好大顺灶、同心灶、双立灶的生产性保护,保证其活态传承; 二是对顶心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做好可研报告及遗址展示; 三是做好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传承基地建设,确保其工艺永不失传; 四是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卓筒井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展卓筒井的演示区域,使大家能够了解卓筒井的工艺流程,穿越时空,与古文明对话。 卓筒井的“非遗”之路 1990年12月22日,卓筒井被原蓬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4月17日,卓筒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3月,卓筒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卓筒井带给大英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简单,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千年技艺。明天,跟着文旅君一起,了解卓筒井的工艺流程,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