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
经党工委同意,现将《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深学细悟找差距 对标竞进开新局”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深学细悟找差距 对标竞进开新局”工作方案
(此页无正文显示)
中共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工作委员会
2021年5月31日
附件
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深学细悟找差距、对标竞进开新局”工作方案
为认真学习贯彻七届市委常委会196次(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园区干部职工对标竞进、挑起摸高,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园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通过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开展讨论,按照“五年系统谋划、三年基本达标、一年初见成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标竞进目标
省内对标绵阳市三台县麦冬+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为四川省五星级园区。大英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021年纳入省级园区培育,2022年创建为省三星级以上园区,2025年之前力争创建为国家级园区。
二、差距和短板
(一)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偏小。目前,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产业形态逐步形成,但标准化种植规模偏小,大多种植基地缺乏智能化设施设备,用药用肥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检测不到位,存在种植标准不规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中药材产品品质不好把控,难以将药材质量达到标准化。
(二)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园区全产业链不够完善,冷链加工物流配套不足,产品大部分以原料形式对外销售,精深加工不强,综合利用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如主导产品枳壳多数以生产初级原料为主,针对枳壳成分研究较少,成果转化应用几乎没有,有关枳壳中成药的研发较少,针对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萃取、提纯、蒸馏技术开发能力不足。
(三)主体引领带动不够。园区内示范引领型经营主体数量较少,虽有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专合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但产业化程度不够,影响力较小,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大部分经营主体仍然集中于生产领域,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重要环节,如农资农机服务、销售、电商等领域龙头企业、平台公司等较少涉及,整体参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四)产业集成滞后。当前园区中药材产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中药材种植集约化程度较低,中药产业的种植、产地初加工、生产、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整合,中药材产业上下游未形成联动,没有形成大品种、大品牌、大产业链。
三、下步赶超措施
(一)产业发展。坚持以隆盛镇土门垭、长滩市、干柏树、百盛等10个村为核心区,逐步向周边村、毗邻镇拓展,重点发展“枳壳+”产业,以枳壳、白芷、刺梨为主,三七、柴胡、金银花等中药材为辅,集中连片发展。2021年巩固提升现有核心区中药材种植5000余亩;2023年中药材核心积向金元镇方向拓展至9000余亩;到2025年,中药材核心区面积达到1.5万亩,辐射带动发展3.5万亩以上。
(二)基础建设。突出园区配套和产业提升两个重点,集中有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渠系、产业道路和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2021年建成4.2公里滨河路;2022年后坝村乡村旅游示范道路通车;2023年启动规划金元镇、船山区方向新区主要排灌渠、蓄水池、提灌站、道路交通路网;到2025年,中药材园区土地整理3万亩,新建排灌渠系80公里,新建整治蓄水池、山坪塘、提灌站50处,产业道路70公里。
(三)设施装备。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推广适用于丘区的农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2021年规划选址综合信息化服务中心,推进建成农产品加工储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2022年提高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水平,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精准化水平;2023年主要中药材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启动综合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2025年全面实施信息化、智能化工程。
(四)产品加工。依托现有加工企业滋宁药业、康泉生物,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区。打造一个集中药材加工、仓储保鲜、分拣筛选、高端智能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加工和服务平台。2021年完成加工区选址;2023年引进加工龙头企业2个,启动质量检测、线上线下交易、高端智能化服务建设,到2025年建成精深加工区,中药材烘干率达到90%以上。
(五)乡村旅游。依托现有产业规模和县域周边旅游资源,转变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康养农业。2021年建成农业主题公园,配套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设施;2022年新建园区综合服务中心5000平方米,实施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改造提升5家;2023年举办大型采摘、中医药健康体验活动;到2025年创成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六)质量品牌。加快中药材品牌“孵化、提升、创建、整合、信息”等建设,鼓励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重点支持枳壳、刺梨、白芷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培育。2021年打造大英县道地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遂宁鲜”园区特色产品,支持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农产品商标;2023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各类农业展会,大力宣传、推荐、展销优质中药材,打响滋宁药业、康泉生物等一批电商农产品品牌,提升中药材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培育四川名牌农产品1个以上。
(七)科技支撑。围绕枳壳、刺梨、白芷等中药材,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原创研发和引进推广,加快中药材加工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科院、川农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2021年搭建专家大院平台,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引进集成示范;2022年组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共建试验示范基地;2023年建设专家大院,启动新品种、技术研发;2025年建成科技服务体系。
(八)主体培育。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重点培育原则,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引懂技术、善管理、实力强的农业企业、返乡农民工、农村种田能手、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园区良性、健康发展。2023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个以上;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示范社或示范场2家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占比达到80%以上。
(九)联农带农。积极推进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让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新模式,实现农企共赢。到2025年,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十)商贸流通。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鼓励支持园区中药材进入成渝地区专业交易市场。2023年启动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成现货交易、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发展中药商贸新业态。到2025年,中药材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40%以上。
(十一)招商引资。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引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等中医药关联企业。2025年招引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10个以上,招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2个以上。
(十二)项目储备。全力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储备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项目,通过政府专项债、中省预算内资金、专项补助资金等资金渠道,不断夯实园区发展基础。2021年储备项目2个;2023年储备项目5个。到2025年储备项目转化落地实施3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