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情况,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农民工信息台账,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保障精准化,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组织各镇(街道办),从7月中旬起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大普查及动态管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经实名制登记及农村劳动力实时数据动态监测,目前,全县共有16—60岁的农村劳动力26.5071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91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91%。

图1 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总量片区构成图
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中,蓬莱镇32592人,隆盛镇33121人,河边镇32989人,玉峰镇29809人,象山镇16629人,卓筒井镇15707人,回马镇12039人,天保镇14002人,金元镇14719人,盐井街道7548人(全县各镇、街道占比详见图1)。省内转移就业人数11.200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25%,占转移就业总数的53.55%;市内转移就业人数4.660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58%,占省内转移总人数的41.61%,占转移就业总数的22.28%;市外省内转移6.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67%,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58.38%,占转移就业总数的31.56%;省外转移就业人数9.7149万人,占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45%。
(一)转移输出比情况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6.5071万人,转移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8.9%。转移就业比例中,盐井街道占比最高,达到97.5%,回马镇最低,占71.3%;转移就业人数绝对值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隆盛镇、河边镇、蓬莱镇(详见表1)。
表1 大英县各镇(街道)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情况
(二)年龄、性别情况
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岁以下占3.62%,21-30岁占23.34%,30-40岁占26.01%,41-50岁占24.99%,51岁以上占22.04%。其中,30-40岁较多,占26.01%,20岁以下人员转移就业仅占3.62%(详见图2)。

图2 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图(单位:%)
从性别结构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呈现男多女少的特点,男性占55.74%、女性占44.26%。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男女性别比率差距最大的为回马镇,分别占58.73%和41.27%。(蓬莱镇男性占56.77%、女性43.23%,隆盛镇男性占56.77%、女性43.23%,河边镇男性占55.2%、女性44.8%,玉峰镇男性占53.18%、女性46.82%,象山镇男性占55.46%、女性44.52%,卓筒井镇男性占56.69%、女性占43.31%,回马镇男性占58.73%、女性占41.27%,天保镇男性占56.01%、女性占43.99%,金元镇男性占56.21%、女性占43.79%,盐井街道男性占51.7%、女性占48.3%)(详见图3)。

图3 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图(单位:%)
(三)文化结构情况从文化程度上看,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6087人,占12.47%;初中文化程度154198人,占73.73%;高中文化程度21080人,占10.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790人,占3.72%(详见图4)。

图4 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图(单位:%)
(四)转移就业人员的区域分布1.我县市内异地转移就业分布
市内异地转移就业人数46606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22.28%。从输出地来看,蓬莱镇输出农村劳动力最多,达到15678人,占比为33.64%;盐井街道最低,输出1220人,占比为2.61%(详见图5)。

图5 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市内异地片区分布(单位:%)
2.我县市外省内转移就业分布全县在省内转移就业人数112006人,其中市外省内转移就业人数65400人,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58.39%。与市内转移就业人数相比,市外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略高于市内转移就业人数。
3.我县省外转移就业分布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就业的97149人中,在广东省务工的人数达到44879人,占46.2%,是我县农村劳动力在省外转移就业最集中的省份;其次是浙江省,务工人数达到16721人,占17.21%。务工人数超过5千以上的还有新疆、江苏、福建、上海,分别为6442人、6025人、5776人和5751人,分别占6.63%、6.2%、5.95%和5.92%(详见图6)。

图6 全县省外转移就业分布情况图
从镇(街道)向省外转移就业人数占当地转移总量的比例来看,隆盛镇的占比最高,达到66.96%;蓬莱镇的占比最低,占29.41%(详见图7)。从镇(街道)向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的绝对值来看,隆盛镇向省外转移总量最高,达到22176人;盐井街道向省外转移总量最低,为4743人(详见表2)。

图
7
全
县
各
镇(街道)
省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
(单位:
%
)
表
2
全
县
省外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
情况
表
(五)转移就业的产业及行业分布
我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产业分布上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全县转移就业共209155人,从事第一产业的14479人,占6.92%,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98856人,占47.26%,从事第三产业的95820人,占45.82%(详见表3)。
表3省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分布情况

我县省内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月均劳务收入水平大多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这部分收入人员共有60850人,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54.33%;月均收入水平在1000-2000元之间的有22198万人,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19.82%;月均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上有24346人,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21.73%;月均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有4612人,占4.12%。
我县省外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月均劳务收入水平也大多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有56560人,占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的58.22%(详见表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
从全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和形势分析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转移就业从事行业多样化
农村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产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98856人,占47.26%,从事第三产业的95820人,占45.82%。主要从事行业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从事建筑业的务工人员,集中在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流动性大;从事制造业的务工人员,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传统制造业发达地区。农民工职业存在不稳定性,经常处于职业转换状态,在就业保障、社会地位、劳动技能、工资待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数增多
2019年我县市内就地就业人数40844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20.15%。2020年为46606万人,占比为22.28%,相比2019年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我县采取多项就业帮扶措施,部分中年劳动者考虑到方便照顾老人和子女上学等家庭原因,选择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另外大英经开区、现代农业园区、文旅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招商引资企业增多,提供更多以加工、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作岗位,对我县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连续四年呈上升趋势。
(三)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
从年龄上看,外出转移就业中,30-40岁、41-50岁两个年龄段是转移输出的主要对象,占转移输出总数的51%;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约1.26:1。男性务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等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务工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等。
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四)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县转移就业务工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3.72%,大部分务工人员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占86.13%。不少务工人员达不到企业招聘要求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等用工需求,部分企业开出的薪酬和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农民工的期望值也存在一定差距,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矛盾。强化农村人口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基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就业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助力转移就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等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提高外出就业的积极性。开辟转移就业专栏,加大对转移就业工作的宣传报道,尤其对在转移就业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二)加强异地劳务协作,促进有序就业。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新疆等吸纳转移人员较多地区的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了解输入地岗位需求情况,有序引导转移就业;积极配合转移人员接收地做好政策咨询、劳动监察工作,对农民工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情况开展定期检查,当转移就业人员涉及工资拖欠、工伤事故、社会保险纠纷等困难时,及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用工维权帮助,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针对近年来我县转移就业人员就近就业增多的实际情况,要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培训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劳动技能。一是鼓励劳动者自主参加培训。加强对职业培训学校的指导,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如:针对4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可以开展“互联网+”、新兴经济体等引领培训;针对50岁以上及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可以开展家政培训;对临近场镇地区的人员开展烹饪、酒店管理等培训,鼓励学成人员开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组织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充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开展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具备培训条件可以自主培训,不具备培训条件的可以委托有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根据市场职业需求,对当下鉴定工种目录进行补充和完善,吸引劳动者参加培训,并发放鉴定证书。实行职业鉴定等级与薪酬挂钩制度,让有专业技术专长的人员享受高于普通工人的工资待遇,鼓励培训人员钻研技术、提高本领。
(四)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帮助成功就业。一是建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农民工服务网、公共招聘网等平台作用,完善企业信息,跟踪岗位需求,了解求职信息,为求职人员和企业搭建用工平台。二是落实服务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大英县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落实就业创业联系部门工作职责、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劳动者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大英县农民工服务中心
2020年12月17日
202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