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君、唐小燕、李红、谭斯列、杨春花、徐启超、陈霞代表:
您们在县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整修年久失修水渠、蓄水池的建议》(第52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各镇、街道对辖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情况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各类小型渠道1031.56公里,其中:小型自流渠道510.16公里,提灌渠道521.42公里,蓄水池1952口。目前需整治的已衬砌渠道长度319.75公里,需整治的蓄水池873口。
二、主要问题
(一)大多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未落实,尚未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财政投入与农村农田水利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后期投入不足。
(三)村社群众主动参与管理和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观意识不强,导致诸多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日趋老化,效益衰减。
三、关于修缮现有水渠、蓄水池的办理意见
(一)建立问题清单,逐步分年解决。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组织各镇、街道对辖区小型农田水利及农机提灌设备排查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基于“先应急、再完善”,“先集中、后普遍”的原则,报请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纳入逐年改造计划,逐步分年解决。
(二)增加财政补助,修缮现有工程。进一步推行财政支持、部门指导、镇乡组织、村社主体、群众参与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建议县财政每年落实一定的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机提灌站维修维护补助资金,列入各镇财政预算,专项用于辖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维护和新建配套。
(三)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按“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当地村社按“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日常管护和维修维护的职责,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四、关于新建蓄水池等水利设施的办理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制度。建议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农业农村、水利、扶贫开发等部门、镇、街道建立年度会商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会商解决涉农涉水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发动群众参与,确保长久运行。各镇、街道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继续推广”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建设管护模式,调动农民群众主动投入建设、管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保证水利工程长久正常运行。
(三)做好建设规划,争取项目资金。由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开展全面摸底排查,核查农业生产存在的缺水现状,根据需水程度,统计各类需新建的水利设施,制定逐年建设方案,并积极争取更多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切实改善我县农业生产缺水地区的用水现状。
特此函复。
大英县水利局
202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