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走进大英 历史人文 著名人物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历史著名人物(部分)

2019-2-25 00:00|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80| 评论: 0|来自: 县地志办    

摘要: 劝学励志 贾岛—励志求进,大器晚成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河北范阳(北京房山)人,长庆二年(822)进士,开成(837)九月始授长江(大英)县主薄,后迁普州(安岳)司仓参军、司户。唐代著名诗人,著有《长江集》十卷,存诗四百首。 岛自幼家贫,无钱入馆塾读书,为人放牧以求生存。牧地有私塾,其间郎朗读书声常令贾岛流连忘返。每任牛自食草,独自睃巡至窗前窥学。天长日久,竟将先生所教尽数了然于胸。...

劝学励志

                        贾岛—励志求进,大器晚成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河北范阳(北京房山)人,长庆二年(822)进士,开成(837)九月始授长江(大英)县主薄,后迁普州(安岳)司仓参军、司户。唐代著名诗人,著有《长江集》十卷,存诗四百首。

   岛自幼家贫,无钱入馆塾读书,为人放牧以求生存。牧地有私塾,其间郎朗读书声常令贾岛流连忘返。每任牛自食草,独自睃巡至窗前窥学。天长日久,竟将先生所教尽数了然于胸。常因牛不果腹或践人稼禾多遭鞭笞,8岁的贾岛身体常是新伤覆盖旧伤痕,母常抚儿痛啼,然岛求学之心矢志不移。一日偶被塾馆先生发现,奇之。招入馆中,以所教试之竟对答如流。先生感喟不已,约定馆余为其授课,岛五首投地结师生之谊。三年,先生将平生所学尽数授之,岛由是颇具学识焉。

及十二三岁,父母相继故去,失去生活依托的贾岛只好弃"家"四处漂流,过着几近乞讨的生活。无论怎样颠沛流离,仍不改初衷。岛将先生所遗诗书视若珍宝,常于树荫下,街灯前发奋攻读,以之"充饥"。忘却了风霜雨雪、酷暑盛夏、饥饿干渴。以大地作纸,树枝作笔,炎阳明月为灯,畅想游历于伤感饥寒之外,写下篇篇咏叹人生的诗作。诗行每每触及伤痛处,常击节而歌,热泪横流。及十八,为生计所迫,终在河间县发善寺削发为僧,法号无本。岛珍惜安定的生活环境,倍加苦读,学识诗文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岛之为诗十分严谨,字斟句酌,刻意求工,常为诗行处置、字词遣用沉吟良久,反复思虑,"苦吟催肠断","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在河间县僧众中,在唐代诗人间多称岛为"苦吟僧"、"苦吟诗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10)岛入长安游历。一日夜间著一诗,得"僧推(敲)月下门"诗行,用"推"还是"敲",一时委决不下,在馆舍往来踱步,反复吟此二字,终不释然,竟致彻夜难眠。次日骑驴入长安市井仍在吟此一句,"推"与"敲"难以委决,痛苦不已。繁华热闹的街市人流对他如同隔世,充耳不闻,一声"拿下!"才使他清醒。原来撞了当朝大尹出行的车轿人马。此"大尹"正是当朝大诗人、大文学家韩愈。愈深究岛,方知原委,深敬之,并为岛释"推"与"敲"之难。自是与岛甚是相契,劝岛去浮屠,攻诗文以期仕进,岛从之。"推敲"于是成为思考决定问题的专门词和贾岛"骑驴闯大尹"的千古佳话。

贾岛励志求进的精神激励数以百代后人。岛诗盛于中唐,成名于晚唐、五代,至今千余年,数以万计文人墨客到长江县拜岛墓及祠,贾岛诗词碑林频添新作。韩愈赞:"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在人间";闻一多说:"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大英县城有贾岛街,贾岛铭于大英人的记忆中。

 

 

 

 

执政为民

  端秀——心系百姓,寓教于画

端秀(1843—1905),字午君,满族,正白旗籍,随旗人入川,定居成都。自幼博学,工书画,尤以人像著称。现存《望江楼志》有两幅薛涛像,首为端秀画,次为张大千作。时四川治台延请画师为其母七十寿辰画福像。凡请数人所作之画皆不如意,至端秀已是第七人矣。端秀细审其母及画,其母唇缺,众画掩饰缺陷不当故废之。少时,画成。画中:治台母两指夹一红润小巧福寿柑放在唇边嗅,真容全现、神态怡然,喜悦流露眉间。治道观之叹服不已,举荐端秀出任蓬莱(今大英)县丞。

端秀到任,首先将县丞衙门大堂横匾换作他手书的"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字。次日起用月余时间视察完辖区乡里,广泛采集社情民意。一日登上县丞署后蝉山,环视四周,俯瞰郪江,沉吟良久,一个整治蓬莱环境,造福百姓的计划在心中谋划。三天后召集辖区乡绅,募捐启动蓬莱环境改造。在渠县街建成龙神祠,祠后蝉山建小亭,自街口绕龙神祠建一条道路,曲折直达蝉山顶!智者知其意,一般人则不解。端秀逝后两年,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六月的一个夜晚突降暴雨,郪江洪水猛涨,水位高至渠县街等沿江街道屋顶。数千民众顺着当年端秀主持修建的蝉山盘道直达山顶,安全脱险。民众方知当年建祠、亭及山道的用意。灾后余生的百姓不忘端秀的活命之恩,在城隍庙置端秀像,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会,抬着城隍菩萨像游街时,亦抬着端秀塑像游行,以示怀念。

晚清无能,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端秀痛惜之余决定以书画教化社会,讽喻世事。龙神祠中一幅娇翠欲滴的蔬菜画上有"使斯民不可有此色,仕大夫不可不知此味"的题词。另一幅《伏龙罗汉入睡图》的题词是:"人心未必善,虎心未必恶,不是两相忘,如何睡得着?"蓬莱城隍庙中有端秀分别用颜体、隶体手书的两幅对联,一幅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十目十指何其严";另一幅是:"是非非,事事明明白;善善恶恶,件件真真实实"。

端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先后于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至八年五月、 九年十二月至十二年五月、十二年十一月至十八年闰六月、十八年十一月至十九年八月、二十年十月至二十三年十月,断续五任蓬莱县丞。每次调离,以当地乡绅为首的民众都会联名吁请治台将端秀调回。由是五度反复,直至因病回蓉治疗方止。

 

 

 

 

 

孝慈仁爱

  

                         尹体乾—乐善好施,济世活人

尹体乾(1911年—1951年),又名尹向汤,四川大英人。毕业于成都西南公学,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蓬莱镇团务队长、水利委员会主任、镇长。1949年6月奉上级党组织指示,以联防名义将蓬溪老三区35乡镇地方武装1600余人组织起来,于12月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第六纵队",任司令。六纵队智降宇明部,俘获县长及警察局长,蓬溪解放。1950年1月任蓬溪县工商科长。

尹刚毅果敢,更是心慈仁爱。1944年夏旱,眼见田坝子村民颗粒无收。尹自费购回柴油机及水泵,建抽水站引郪江水灌田。因设施简陋,渗漏严重,得不偿失。尹自觉愧对乡亲,将己之田产卖掉20亩作赔。1945年蓬莱镇霍乱流行,他自费延请名医,免费为患者治病,还请名医培训50名针灸学员,推广针灸治病。同年,尹率先解囊,带动富户筹资完成蓬莱小学危房改造。

每年春节前夕,尹镇长都要开办年赈,为贫苦百姓发过年肉、米、面和钱;每遇灾荒年景,百姓家中无米作炊时找到尹镇长有求必应,给钱給粮让其渡过难关。赈灾、年赈不是公款,而是尹变卖家产的钱。尹的表率作用带动了象山富户,有时也捐款物资助百姓。凡善举,尹镇长必在镇公所功德榜上大势表彰,但榜上从不会出现他自己的名字。尹家开有一处谷米加工房,秋收购进,荒月售出,既是平抑物价的市场,又是向贫民断炊者施舍的场所。贫民郎代元想做个小生意又无本钱,尹知后将一担盐借与他作本,结果是血本无归,尹说:"还不起就算了。"青年秦文学成归来赋闲在家,尹知后将之安置在蓬莱小学教书,后当了校长。对别人宽,对自己人却十分苛严。尹弟希平对一位妇女说了句脏话,该女告到镇公所。尹镇长将弟当众责罚40皮鞭并送到前线当兵抗日,后阵亡。

尹一生乐善好施,起义时散尽家财武装六纵队,1951年土改运动时又将唯一的房屋赔退。运动被人利用,说他将银元藏匿不交,勒令回河边镇老家交待并受到看管、体罚。尹不堪受辱,自杀身亡。县委知道时,为时已晚。

 

廉洁奉公

  

                           刘孔庸—克己奉公,矢志不渝

刘孔庸(1898年—1992年),又名刘运思,四川大英人。1924年就读北京朝阳大学并加入中共,1927年12月因病离京回乡而脱党。新中国成立后,三次申请,终于85岁时批准入党。新中共建立后先后任蓬溪县司法科长、遂宁专署建设科长、交通科长、蓬溪县政府副县长、县革委委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作期间一半以上时间在基层,在群众之中,身着布衣,脚穿草履,农民称他"草鞋县长"。

"文革"十年,除开会几乎全在基层。走遍全县百余个区、公社调查研究,写满了150多个工作笔记本,探索农民贫穷的原因和致富出路。他耗尽此前全部积蓄,自费到湖北荆门、福建漳州考察取经,购回柚种240斤和万余株优质柚穗条。建苗圃育柚苗,用穗条给老柚树高位嫁接。他徒步全县百(公)社、千村、万户,说服区社长和群众,推广他调整产业结构理念和种果技术,但在"以粮为纲"的年月几乎是徒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蓬溪县委、县政府采纳实施他调结构发展水果产业的意见并同意无限期延长他退休时间,继续工作。身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且已80高龄的刘孔庸信心满怀继续着长春果的探索。

他先后自费到省内外13个县市再考察,又引进岭南沙田、奎府晚白、文旦、樟州等10多个优质柚品种。拿出"文革"后的积蓄作补贴,雇请和培训果技员65名,对全县柚树进行了一次嫁接换代,他亲手嫁接柚树3万余株。他起早贪黑,穿行于各个村落、田块之间,四次被狗咬伤,一次黄昏失脚跌伤颅骨差点送命。刘孔庸处处自费,且从不报销差旅费和下乡补贴,八年居然还有11735.2元应报销单据不报销。有人说"刘县长官大贴得起。"其实他工资不足百元。他平生节俭异常,八十年代衣服还打补丁。不吸烟、不饮酒,拒绝宴请,粗茶淡饭,吃老百姓一餐饭一元钱三两粮票照付不误;回家吃女儿的从不缴生活费,女儿女婿也在暗助老父实现"青果梦"。1986年4月,88岁高龄的刘孔庸退休时的全部财产是:跟随他60余年且多次修补的两只竹箱和500余本工作笔记及数百公斤的书籍。

人退休事业不缀,果农的柚林里仍飘着刘老的身影。1988年他从省政府打听到楚门文旦柚个大味美,立即自费100元邮购穗条500枝。穗条到时已是大年初一,他由女婿作陪立马到联系的几个柚园嫁接新品种。在他的心血浇灌下,蓬溪、大英两县建成6个优质柚基地。早熟有冰糖柚、文担柚,中数有岭南沙田柚和长寿沙田柚,晚熟有关溪蜜柚和台湾晚白柚,夏、秋、冬皆有柚飘香。

1990年5月10日,刘老92岁生日,他以一首《耄年行》谢绝了数百祝寿宾客。诗云:"生不祝寿死不埋,更不展奠遍游街。献给医师作解陪,多获验证免玄猜。任凭火化成灰烬,用作柚肥亦快哉!"两年后刘老逝世,后人按照刘老遗嘱,将他的骨灰分埋在94株柚树下"用作施肥"。当年国家老龄委授予他"老有所为精英奖";红岩杂志以《长春果探索者"》记述他的育柚事迹;河边镇人将他培育的杂交柚命名为"荣(庸的同音)仙柚"。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