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任务
各镇(街道)要在落实我县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基础上,针对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进一步细化精准治理方案,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一)进一步摸底建档。在豇豆生产期开展全覆盖排查,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豇豆种植户、收购贩运户、初加工企业(冷库)及园区等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包括主体的分布、数量、生产规模、病虫害及用药习惯、上市时间、产品流向、合格证开具等情况,逐一建档立卡,规范田间生产档案管理。将豇豆的“四类主体”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每一户都要明确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并进行公示。监管名录要实行动态调整、及时更新。
(二)加快转变绿色生产方式。优化本地豇豆生产布局,做好轮作倒茬,根据适季适地原则,调减病虫重发区种植面积,扩大适宜区生产规模,提高豇豆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种植管理水平,加强豇豆病虫害监测,筛选新型防治药剂药械,推行统一开方、供药和病虫害防治作业。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协调水肥,强化健康栽培和生态调控,减轻病虫发生程度。分时段落实病虫害监测、黄蓝板、防虫网、诱虫灯、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行品牌+农户、园区+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农户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推动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双降低。
(三)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各镇(街道)要充分发挥监管员和协管员作用,在豇豆施药、上市前等关键时期加强巡查指导,规范种植户严格遵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开展豇豆治理——“百县千乡万户”科学安全用药实训,实现基层协管员和建档立卡种植户全覆盖。结合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及三年行动宣传周等活动期间,集中向豇豆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安全用药普法宣传。采取县级专人包片、乡镇监管员包村、村级协管员包户等方式,实施“一对一”监管指导服务。
(四)严格农药生产经营管理。引导生物农药和高效低风险农药登记,及时淘汰高风险高残留、防效差的老旧农药品种。各镇(街道)要加大对辖区内农资店日常监管力度,严查违法违规销售假劣农药,要在农药经营者的销售台账中增加蔬菜禁用农药的施用作物,确保每一个农药经营者知晓并落实购买禁用农药必须实名登记,并填写施用作物。在豇豆上市期间,执法部门要跟踪核查销售的蔬菜禁用农药实际用途与填写的用途是否一致,严查违规使用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要加强农药使用现场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隐患。
(五)全面强化巡查检查。要建立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工作机制,在豇豆上市前,对每个种植户每月巡查2次,重点巡查农药购买使用、生产档案建立和有无违法违规用药情况;进入豇豆上市集中期后,对每个种植户每周巡查1次,重点巡查农药安全间隔期、产品检测、合格证开具等情况。全面推广农事报告制度,在豇豆种植户购买、使用农药等重要时间节点,村级协管员要向乡镇监管员报告重要农事事项,并纳入巡查和抽查工作范围。巡查检查工作要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掌握生产用药、采摘上市、产品检测、合格证开具等情况,宣讲违法违规用药的法律责任和严重后果,督促科学安全用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将豇豆收购主体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督促收购者、销售者履行质量安全责任。有豇豆种植的地方,都要将其纳入风险监测范围。
(六)推进农药速测同步。以县为单位制定豇豆禁用农药、常规农药重点关注清单,全覆盖发放到全县豇豆种植户。积极推广风险品种售前报告制度,豇豆集中上市前开展产品抽样工作;各镇(街道)加强速测服务,每个生产期每户至少抽检一次常规农药。速测检出农药残留阳性的,一律不得上市。涉及禁用农药的按监督抽查程序实施定量抽检,确认不合格的一律予以销毁;涉及常规农药残留超标的及时开展督促整改和现场指导,持续跟踪监测,合格后方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