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设施,提品质,擦亮乡村振兴环境底色。一是补足基础设施。做好与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区域内国道、省道、区域性快捷通道的衔接,结合路网结构布局,改造旅游路7.5公里,改造养心岛1650平方米。新增提灌站11处,保障农业用水稳定。二是完善公服设施。合理配备公服设施,建设土门香街300米、迎香广场1260平方米、云上隆门32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9352.96平方米、旅游厕所3处。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乡村民宿和土门窑2处。规划新增警务室2处、文化活动室3处、幼儿园3处,综合保障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和乡村发展需求。三是做好风貌营造。结合《遂宁市美丽乡村风貌导则及民居设计图集》,对该村级片区居民聚居点等建筑风貌进行指引,完成土门垭村农房风貌改造530户,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塑造品质家园。
塑特色,美村景,添彩乡村振兴田园画卷。一是改田成景,塑造村景基底。通过“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等措施,改田成景;对横穿片区的快捷通道沿线进行可视性分析,挖潜自然景观资源,结合用地条件,择取5大节点进行总体亮化美化改造,形成乡村独特风景地貌。二是净水美岸,疏通村景脉络。郪江、黄腊溪因地制宜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等措施,逐步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选取适宜段进行水、桥、岸统一塑造,形成空间层次丰富、水清草绿的河岸游憩空间。三是文化赋能,增加村景内涵。充分挖掘6村文化内涵,针对片区14件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提出保护与利用措施。将片区内清代御医陈寿庵、白鹤追鳅水倒流、老君肩上担龙头等名人、传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文化古迹实行挂牌保护,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增加乡村文化底蕴,打好农文旅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