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府办函〔2020〕35号
大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英县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
通 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
《大英县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大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29日
大英县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遂宁市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遂府办函(2020)10号)》,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以突发性、群众性、多发性和持久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点,群测群防全面部署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把灾害防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及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大英县属典型的浅、中丘丘陵区,地形变化不大、地质环境条件较为简单,区内地质灾害具有稳定性较差、突发性较强、危害性较大等特点。根据4月群测群防数据动态更新结果,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按灾害类型划分,崩塌26处、滑坡22处、不稳定斜坡9处;按险情划分,小型56处、特大型1处;共潜在威胁287户9047人,威胁财产7558万元。
2020年我县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点位11处,实施地灾避险搬迁16户,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10场、应急演练57次。
三、2020年全县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致灾因素分析
1.气象因素。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近3年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20年全县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今年全县总降水量偏多,地质灾害隐患有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回暖期(2—3月)、主汛期(5—9月)和秋雨期(10—11月)三个时间段。
2.地质因素。我县属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地质构造简单,丘陵起伏,溪沟纵横,加之地层岩性主要以砂、泥岩为主,极易风化,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人为因素。主要有采矿、建房、筑路、削坡、爆破等。该类行为特点是点多、面广、规模小,且极少考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此类现象愈发突出,成为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
(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预测
我县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少、数量多、分布不均、规模较小、危害性大的特点。随着汛期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治区域。象山镇-蓬莱镇-盐井街道-金元镇高易发区;回马镇高易发区。该两区域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作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29处。
(二)重点防治镇(园区、街道)。依据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和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将回马镇、象山镇、蓬莱镇、隆盛镇、金元镇以及盐井街道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镇(园区、街道),蓬莱镇、隆盛镇、盐井街道、经开区重点防治矿山地质灾害、校园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回马镇重点防治洪水诱发的地质灾害,象山镇、金元镇重点防范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重点防治段。县域中部郪江一带重点防治段、涪江河沿线一带重点防治段。主要路段有国道G247、G305,省道S101、S209、S401及快捷通道等公路。
(四)重点防范期。主汛期5-9月份暴雨较多,也是我县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时期。
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全力做好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做好主汛期地质灾害易发期、高发期的防范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巡查力度,做到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对已在册的和新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落实各级责任人、监测人,及时更新隐患台账,落实“两卡一表”发放及张贴,全面落实防治责任。
(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水利局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和预警预报会商与预警联动机制,根据气象预警预报情况,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发布给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各级责任人和监测人。
(三)积极实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避险搬迁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合理制定年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避险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力度;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要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治理,确保隐患及时消除。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各部门要将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大对监测人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继续加强对行政责任人应急处置、应急指挥决策能力以及应急人员自身防护、科学施救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日,各镇(园区、街道)利用集市、庙会等场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确保提升群众识灾辨灾能力。
(五)着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理顺职责分工,健全各成员单位应急响应、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装备储备。加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提升各级各部门应急联动能力,确保受威胁群众防灾减灾和临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业务股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落实岗位责任制,把防灾责任逐点落实到具体人员。
(二)加强排查登记,动态掌握底数。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的工作机制,将动态排查模式贯穿于防治工作始终。要适时组织开展辖区、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层层落实责任,对安置点、人口密集区域、重要交通干线、基础设施、生活办公场所、施工场地等重点、敏感区域进行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排查,建立隐患台帐,确保不留责任空白、不存排查死角。要督促完善落实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并及时公布,主动接受监督。要将新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强联动配合,落实群测群防。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牵头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会同气象、水利部门做好汛期预警预报,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交运、水利、住建、教体、文旅、应急、气象等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县、镇(园区、街道)、行政村(居委会)、社(村民小组)、灾害隐患点五级监测体系作用,超前预警和防范地质灾害。属地政府要建立以村(居委会)干部、应急队伍、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确保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专职监测人员和责任领导盯守巡查,及时发现并上报紧急危险状况,迅速果断启动防灾减灾预案。
(四)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范能力。要加大地质灾害防范治理工作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范治理知识,编制印发地质灾害防治手册、挂图和明白卡,增强群众自主防范意识和能力。各镇(园区、街道)、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培训一线管理人员、防灾人员;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以农村村组、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单位为单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演练,提高干部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面临险情时能够主动避让、有序撤离、有效避灾;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优化利用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储备好物资,确保能够随时转移安置避险受灾群众。
(五)加快工程治理,强化监管护理。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各施工单位要严格按规范施工,加快推进;要认真落实工程实施公示制度、工程质量抽查制度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强化施工安全;要高度重视已实施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管护工作,监管责任单位要对现场逐一踏勘核实,摸清工程运行情况。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及时评估治理工程运行隐患,提出并落实工程后期管护的各项要求、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六)加强风险评估,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靠山靠崖工程、在建工程、工矿企业和新农村聚集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或虽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但自身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其风险评估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坚持把在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纳入规划、建设许可证颁发的前置条件,应急、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要强力配合,有序推进该制度的实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建设业主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公示、督查、告知、除险等制度,督促做好场址及施工工棚安全选址,促使项目推进有序、管理科学规范。存在地灾隐患的,要采取必要的监测、避让、治理等措施,及时控制、清除灾害隐患。隐患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果断地采取临时避险或停工等措施,确保安全。
(七)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值班值守。各镇(园区、街道)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隐患点信息及值班制度、巡排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发生突发事件必须立即向县政府、县应急局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告(县政府总值班室电话:0825—7823229,0825—7822279;县应急局值班电话:0825—7997119;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值班电话:0825—7851509)。对因工作不落实、离岗缺位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附件:大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附件
大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