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英新闻 首页 文件 政策文件 查看内容
真正让“遂宁效率”成为“遂宁品牌”

大英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方案》的通 知

2020-8-7 15:23| 发布者: 大英县人民政府| 查看: 5| 评论: 0|来自: 县安委办

摘要: {"原始ID":"bc14000746fd4f879cb2aa3b2657659e","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9日","发布者":"大英县政府门户网","附件":[]}

 

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县属各生产经营企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落实中、省、市、县加强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全民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根据《遂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遂办〔202049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大英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5月29日

 

 

 

 

 

 

 

 

 

 

 

 

 

 

 

 

 

 

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方案

 

为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简称“五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公众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制定本活动方案如下。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指导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县五届六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责任,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安全素质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保障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工作目标

    通过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的开展,全面加强我县群众安全教育工作,逐步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社会化制度;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全面扎实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职工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意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增强,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宣传内容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一是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遂州行”活动为契机,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三是利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生产展板展示等形式,深入企业开展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特种设备、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宣传教育,推动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各企业要做好建立安全“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制度,健全激励奖励机制,设立隐患线索举报平台,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检举重大风险隐患和违法行为;要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应急演练、放映警示片、安全文化创演等多形式宣教活动,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意识;要在厂房显眼处设置安全宣传栏、岗位安全标示,张贴安全宣传标语、风险警示公告、安全操作提示、应急处置措施等,保护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安全权益。(责任单位:县属各生产经营企业)

  4. 安全教育进农村

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名县、旅游示范区等建设工作之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和保障。

推动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集市、村庄公共活动场所等地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橱窗、标语,利用文化活动站、学习室、乡村广播等,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利用农闲、集市、庙会等民俗活动和农民工进城、返乡等时机,针对务工青壮年、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和孤寡、智残障等不同人群,普及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完善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施、区划标示等,在偏远景区、主要道路和山林、文物古建筑等重点部位,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示;鼓励民办文艺团体、农民业务文艺演出队进行安全文化创作,开展群体性安全文化创演活动;开展“农民夜校”“送安全文化下乡”等活动村民普及涉农危险化学品、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以及消防、居家、农机、用水、用气等方面的应急知识,实现提高群众安全意识,丰富群众安全常识。(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文广旅游局,县应急局)

  1. 安全教育进社区

各镇、园区、街道办事处结合安全社区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阵地延伸到社区,打造安全文化广场、安全文化长廊和安全宣传专栏,并将安全宣传教育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社区建设评定内容。(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指导社区利用社区报墙、LED屏、宣传栏等载体,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火灾、地震等群体性应急演练以及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区演出,普及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消防及急救与逃生等日常安全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生产的参与度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县融媒体中心积极将安全宣传公益广告、微视频、动漫作品等投放到户外电子屏、社区微信群,营造浓厚社区安全氛围。建立社区专兼职安全宣传员制度,选取熟悉社区和居民状况的人员,担任安全宣传员、安全网格员、监督员;鼓励社区党员、退休职工、教师等加入安全宣传志愿者队伍。(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应急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融媒体中心)

  1. 安全教育进学校

    以中小学生为重点,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常识教育,提高在校师生安全意识

    一是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编写修订学校安全教育教材,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班级活动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保障师资、教育资源、时间、场地。切实推广示范课程,保证安全教育课程学习做到从早抓起、从小抓起,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安全体验教室,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拓展安全教育校外实践领域。三是鼓励学校聘请“校外安全辅导员”普及安全知识技能,结合“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强化学生安全素质。四是加强大中小学与社区、农村、企业、社会机构等联系,搭共建单位,结安全对子,共享安全教育资源。(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开展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积极传播安全知识;指导学校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演练”“火灾或地震疏散逃生演练”“防溺水教育”等活动和“应急逃生漫画比赛”等技能比赛,组织安全专题讲座;指导学校建立事故灾害处置预案,健全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处置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应急局、县教育体育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团委)

  2. 安全教育进家庭

    县妇联要牵头做好明确“文明家庭”“平安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中家庭安全的工作内容,细化评定标准,评选安全家庭或安全模范。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百姓宣讲、广场舞、文艺演出、邻居节等活动,宣传家庭安全防范、家庭安全用火、用电等知识。(责任单位:县妇联)

各学校要采用亲情教育法,开展“我把安全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的安全家书”“亲情恳谈会”“员工家属参观操作现场”“家庭安全明白人”等家企校共建活动,让家庭成员共同观看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营造家庭成员共同关注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局面。各镇(街道)、村(社区)要印发宣传横幅、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单和安全常识手册等资料,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宣传工作人员入户宣传,增强每户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并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引导家庭储备简易应急物资如应急安全包、灭火器等。(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应急局、县公安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教育体育局)

  1. 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安全宣传“五进”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增强宣教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政策支持、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关心安全、参与安全、呵护安全、共筑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督导,确保落地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结合实际,细化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目标和措施办法,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要善于总结,及时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的创新运用和实践推广。省安办已将“五进”活动相关方面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和目标考核内容,并评选优秀组织单位予以通报表扬。

    各级各有关部门于6月12日前报送宣传“五进”活动方案;9月7日前报送阶段性总结和活动成果图片;11月16日前报送活动总结和活动图片资料,所有材料报送至县安委办(县政务服务中心609室)。

    人:陈晓华;联系电话:0825-6162019;

    电子邮箱:305269153@qq.com

 

qrcode
手机扫码,畅快体验!

相关分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