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的杆秤
是童叟无欺的诚信
是公平正直的代言
十六颗金色的星花
是坦荡天地间的度量
是宝贵如金子般的心
数千年的“杆秤文化”
蕴含了一个古老民族特有的
聪明才智、道德标准和人生哲学
凝结为一种形象鲜明
内容丰富的民族品质
今天我们来看看
杆秤制作
杆秤制作是传统技艺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市级传承人:曾 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大批春秋时期的文物中,包括砝码、秤杆、秤盘、丝线、提绳在内的一整套衡器惊艳了世界。八十年代末,在陕西眉县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又发掘出土了更加完整、具有各种规格的木质杆秤遗物。这些距今已逾2000年的精制器物,证明了中国衡器制作悠久的历史。
大英县蓬莱镇杆秤制作师傅曾毅师从大英县隆盛镇罗世民。罗世民家祖传制作杆秤,其父罗彦文,祖父罗兴邦皆以制作杆秤为业。
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
选取秤杆木料→刨秤杆→安“叨子”→ 铜皮包焊→安装“叨子”、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秤杆施染着色→修整抛光→辅助工艺。
工艺制作流程十分复杂而严谨。
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它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其社会价值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难以语言描述清楚的,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山里的农户也会为了防止买卖被骗而携带一根杆秤。这证明杆秤还是存在其应用价值,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衡量工具。
作为一种实用工具,我们能接受杆秤的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载体,我们却不愿传统杆秤就这样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中,它至少应该遗存于我们的民族记忆里,让后世的人能清晰地看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千年以来,父母们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女。
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花是龙鳞。每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时,将大秤悬于堂前,便有神龙护佑,便能镇邪避灾。这样的传说也口口相授了上千年。
秤杆上的前七颗北斗七星,告诫用秤者心中要有正确的方向把持,不可因贪念而偏差。后六颗南斗六星,代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提醒用秤者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至于“福、禄、寿”三星,则更是提醒用秤者,举头三尺有神明,杆秤虽小称良心。
这样的杆秤,不仅映射出古代先民聪明才智,也是中华民族善良禀性的真实演绎。公正公平的追求,光明磊落的品行,心中永存的那杆心灵之秤,会不断地修正我们的偏差,规范我们的行为,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 !
来源:遂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