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实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充分运用自主申报、日常摸排、集中排查、部门推送、关联监测5种途径,及时发现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监测对象,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得到及时精准的监测帮扶。压紧行业部门风险信息推送责任,每月开展风险信息推送;压实风险排查员责任,每月开展日常摸排;广泛开展宣传,每月收集群众自主申报风险信息;密切关注涉贫信访舆情,每月更新关联监测数据。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集中排查,及时发现可能致贫返贫风险线索,严格按程序纳入监测和帮扶。
二、健全完善综合帮扶机制。健全完善村(社区)为主体、镇(街道)抓统筹、行业部门齐发力的联合帮扶制度,精准研判,针对性开展帮扶。完善低保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做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由民政等部门负责进行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做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实现新增贷款明显增长,逾期率、不良率等指标在风险值以下。
三、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紧盯农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及未成年人3类特殊人群,持续分类实施兜底保障政策,筑牢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会同相关部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施好“雨露计划”“百工技师”等工程助学解困,持续为全县脱贫户、边缘户、严重突发困难户购买“防贫保”,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坚持和完善社会帮扶机制,推进结对帮扶、驻村帮扶、企业帮扶、民主人士帮扶、爱心人士帮扶等工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加强资金项目管理。紧盯“群众最关切”“发展最紧缺”事项,用好中省市县四级财政衔接资金,统筹实施重大涉农项目,全面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每月会同财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项目现场开展抽查调度,确保所有项目按期完工验收、资金及时支付到位。做好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做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入库、资金安排和项目建设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项目工作定期调度、清单管理、信息反馈、督查考核四项制度,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及早完工、及早见效。
五、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对象。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精品示范村倾斜支持力度。编制完成8个重点帮扶村整村发展规划,发挥好联系市县领导、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力量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
六、加快推进精品村建设。按照集中成片、基础较好、优中选优原则,重点围绕卓筒井镇为干屏村、隆盛镇土门垭村等村,实施首批新时代“美丽遂宁·宜居乡村”精品村打造工程。突出示范引领,以卓筒井镇为干屏村“中国宋风古井桃源乡游第一村”主题为核心,深度挖掘卓筒井文化底蕴,结合万亩桃花、千亩荷塘以及康养盐卤汤池,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隆盛镇土门垭村现代中药材核心区为载体,锚定“四季药香花香果香、四时食药赏景养心”目标定位,拓展食药同源中药材主题,串联周边村落业态,形成一环一轴乡村振兴示范区。
七、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工作分层分类培训,实现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员培训、精准培训,切实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干得好”等问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强化全县乡村振兴系统人员培训,持续提升全县乡村振兴系统从业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