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合组织聚能力。突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重点举措,加强村集体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培训,建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班子力量。积极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干部整体素质。探索建立村集体融合经济发展镇级服务平台,配备工作专班,每个镇落实1名镇领导和2名以上专(兼)职人员负责,试点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辅导员岗位。组织9镇1街道分管领导、财政、农业服务等负责人、20个集体经济融合试点村第一书记、“两委”干部、村级业务人员召开了产权制度改革及集体经济融合试点工作专题培训6次、培训业务400余人次。
(2)整村优化聚要素。聚焦合并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以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效,组织集体“三资”再清理,加快厘清和优化合并前后集体资源要素,实行账簿统一集中核算,健全集体资产明细台账,有序组织完成集体资产及债权债务清理移交。科学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36627户、430003人,168个行政村共量化股权资产总额17662.5万元。以规范完善20个集体经济组织融合试点村登记赋码及颁证发证工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设置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168个新建制村登记赋码。积极探索激活合并村集体资源要素,多措并举促进塘、库、堰、村级学校旧址等闲置资产有效利用,通过收回自营、打捆项目整修等方式,收回盘活合并村办公室、学校旧址等村级闲置资产204处。
(3)整体联动聚效益。坚持多村联盟,整体联动,完善多方联合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业主+村集体”“村集体+村集体”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展合并村集体经济发展股份制经营模式。围绕开展“村集体自主经营、村集体+专合社、村集体+公司、村集体+农户、村集体+专合社+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社会服务”等多种路径的合作共营,培育家庭农场1139家,农民合作社419家,发展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探索实践致富帮带、联村互动、产销合作,村村联动,以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开展农业有偿服务,引进业主发展种养业或休闲农业,开展农耕机作业、动植物疫情防治、农民工劳务、电商和物流等多种有偿服务内容,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全县168个新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923.17万元,实现村平5.5万元,实现农民增收18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