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英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硬仗来打,坚持以创建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 “厕所革命”、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行动为抓手,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抓好“三个保障”,坚持绿色发展
(一)加强组织保障。调整完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全县上下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工作会议、现场会议等6次,并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农口工作等相关会议上,均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同安排、同部署,切实做到常抓不懈。(二)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大英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印发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文件10余个,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三)加大资金保障。近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7亿元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向上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等专项治理资金4200万元;到位中省市县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资金7752.4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补助资金3500万元;农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项目资金619万元;整合城乡垃圾处理PPP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950万元。
二、攻坚“四项重点”,促进生态宜居
(一)大力实施“厕所革命”。一是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沼改厕、旧粪坑改造、新建砖砌三格式化粪池等不同模式,准确分类实施改造。二是示范带动,整村推进。按照“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结合农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今年以来,在全县35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600户,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三是强化指导,确保质量。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原则实施改厕工程,不定期采取现场指导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组织镇村干部和施工队伍观摩、学习,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高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二)加强防治面源污染。一是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升级“粪污处理内循环、发酵处理+种植、养殖治理3.0新技术+区域集中处理”模式,利用设施设备运行网格化监管,积极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利用,促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处置。全县已取缔禁养区内所有规模养殖场(户)58家;按“前端节水、中端密闭、末端循环”治理思路,治理提升限适养区养殖场(户)208家;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户)197家;采取“净污分流”“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等技术,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二是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统一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防控技术,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作物病虫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为46.37万亩次,防治面积达44.58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7.5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率年平均46.21%;绿色防控覆盖面积9.3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年平均44.56%。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117个,回收率达到71.2%。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印制并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0份、有机肥料施用技术资料2000份,确定监测网定耕地质量科学施肥定位监测点5个,设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5个。三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推广一膜多用、秸秆覆盖、降解膜等地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用量。加强农膜使用检查力度,引导使用者捡拾田间残疾膜,减少田间污染,督促销售者、使用者建立农膜使用和回收台账。依托全县117个农药包装废弃物收购站点,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10个。今年以来,全县使用农膜96吨,废旧农膜回量88.32吨,回收率达到92%。
(三)持续推进综合治理。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印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组织各镇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1年争取省市专项资金482万元,全县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44套,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1%。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落实“源头分类+二次分拣”垃圾减量机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规范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完善垃圾贮、转、运处理设施,全县168个行政村保洁员覆盖率达100%。改造提升垃圾处理设施,建成镇级垃圾处理站4个,新改建垃圾中转站8个。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企业运作、科技支撑”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运营机制,组建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县级公司1个,建立覆盖全县镇村的可利用垃圾回收网点206个。全县农村垃圾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三是村容村貌提升。结合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每逢节假日组织各镇村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大扫除”“大清理”“大排查”“大消毒”等为主的“六净六顺”活动,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污水不乱排、粪污不暴露,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常态纠正农村脏、乱、差问题,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扎实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工作,已申报2021年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国家级1个。
三、建好“三项机制”,确保治理有效
(一)长效运管机制。研究制定《大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建立“财政补助一点、村集体承担一点、农户交纳一点”运行管护经费“三个一点”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公共环境设施维护和环卫保洁与低保挂钩、农户缴纳垃圾处理费、产业项目运行等投入经费保障的“村庄物业管理”模式,坚持用约定规范行为、用制度保障运行,确保已建成的环境整治项目及配套设施正常运行且长期发挥作用。(二)长远规划机制。坚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破传统镇村定位、打破小散乱杂格局,采取“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规划编制模式,优化“一核三业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编制。坚持“大地景观化、庭院园林化、农田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高起点编制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规划,做到城乡建设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发展一盘棋。(三)共治共享机制。围绕村建制优化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文明村创建等工作,积极推进“三治融合”,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环境卫生整治村规民约》,推广“道德积分”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共制作宣传标语300余条、发送微信1200余条,不断培养群众公共卫生意识。积极探索农村公共环境设施维护和环卫保洁与低保挂钩、农户缴纳垃圾处理费、产业项目运行等投入经费保障的“村庄物业管理”模式,邀请群众参与监督厕所、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建后管护,有效激发群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形成农村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