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及稳岗就业增收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拓展脱贫成果。一是筑牢基础设施“硬支撑”。紧盯“群众最关切”“发展最紧缺”事项,整合资金统筹实施重大涉农项目,全面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新改建农村道路31.5公里,延伸主供水管网80.1公里,完成9875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施电网升级改造项目12个,建设燃气管道37.2公里,铺设通讯光缆19.3公里。撤并学校(教学点)7所,新改建村卫生室、文化室、养老育幼设施13个。对2013年以来扶贫资金项目逐项清理,清理出扶贫项目资金总额12.4亿元,其中扶贫资产5.25亿元全部完成确权。二是筑牢特色产业“强支撑”。围绕“1+3+6”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巩固发展优质中药材1.2万亩、优质柑橘3.2万亩、优质粮油基地3万亩,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精品园46个、规模化生态畜牧养殖场24个,培育农产品加工基地6个。枳壳刺梨生猪种养循环园区成功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柑橘园区、甜桃园区分别创建市级四星、三星现代农业园区。三是筑牢群众增收“实支撑”。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务实推进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公益岗位“三个稳中有升”。今年以来,脱贫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11230人、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大英经开区26家企业主动聘用脱贫劳动力116人;全县24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基地、车间共吸纳脱贫劳动力务工286人;安置脱贫劳动力478人从事公益性岗位,开发临时性脱贫公益性岗位168个。以“三专一平台”为载体,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有效解决扶贫产品滞销卖难等问题,今年以来销售总额达3200余万元。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倍增”计划,全县168个新建制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89.45万元,带动4万名群众人均增收562元,38个脱贫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1.6万元,村平10.57万元。1—9月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514元、增速11.8%,增速排位全市第一。